那么多樣性會永久性的不斷增長嗎?查爾斯-達爾文并不這么認為,他認為地球或許擁有承載容量。地球擁有承載容量就意味著物種數量是有限制的,在物種進化的早期,也就是未達到承載容量之前,物種的增長也是指數級的。
古生物學家系統的編輯了化石種類,所有的資料表明在過去5億年以來發生了5次大滅絕,物種的差異性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快速減少。前兩次大滅絕分別出現在大約4.44億年以前的奧陶紀末期和3.59億年以前的泥盆紀末期。當時的物種多樣性似乎已經達到了穩定水平。大滅絕讓物種多樣性跳水到之前的水平。
第三次大滅絕事件被稱為“大毀滅”,發生于大約2.52億年前二疊紀和三疊紀交替的時期。此次大滅絕讓此前的兩次和毀滅恐龍的那次都黯然失色,它滅絕了大約96%的海洋物種。它的影響也非常徹底,地球生物再也沒有回到之前的多樣性水平,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大滅絕幾乎肯定會給環境帶來毀滅性的變化,這一變化速度讓動物們難以或者說不可能適應這種變化。有些群體的滅絕或許比其它群體滅絕的更快,這都是非常難以預測的。引發大滅絕事件的物理事件,無論是小行星、火山大噴發還是其它的物理因素,它們都具有非常大的破壞性和全球影響,這就使那些即使是分別最廣泛的物種也可能被滅絕。
一個物種的消失對于許多物種都有著無法預見的影響,因為生態環境有著復雜的相互作用網絡,我們對此知之甚少。我們必然希望我們能夠在生態系統遠未崩潰之前就阻止它。但是不幸的是,雨林和礁石等棲息地的破壞和物種消失的早期跡象早已經預示著糟糕的未來。
地球是人類和動物共同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由于受到人類的影響和侵擾,很多動物的正常生存受到嚴重威脅。越來越多的動物從我們身邊消失,這不僅是它們自身種族的災難,早晚有一天,也會成為人類的災難。
1.金蟾蜍
金蟾蜍有時亦稱蒙特沃爾蟾蜍或橙色蟾蜍,過去只分布于哥斯達黎加的蒙特沃德霧林生物保護區。金蟾蜍原本是一個常見物種,但自1989年以來便再沒人見過它們的蹤影。金蟾蜍的繁殖地眾所周知,并備受關注:1988年,科學家發現了8只雄性和兩只雌性金蟾蜍,而在1989年,僅發現了一只雄性金蟾蜍的蹤跡。從此,科學家展開了大范圍搜尋,但金蟾蜍卻蹤影全無,并于2007年8月被宣布從地球上消失。科學家認為,兩棲動物常見的壺菌病、空氣污染和全球變暖,都是可能導致金蟾蜍滅絕的原因。
2.白鰭豚
據記載,最后一次看到中國白鰭豚是在2002年,雖然這個珍稀物種只是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單,但科學家表示,白鰭豚其實可能已經滅絕。2006年,白鰭豚基金會的科學家在長江航行2000多英里(約合3218公里),配備了光學儀器和水下測音器等先進工具,但仍未能發現活白鰭豚。白鰭豚基金會就此發布報告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是指,該物種因其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數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的能力。白鰭豚數量減少被歸咎于過度捕撈、船運、棲息地喪失、污染等多方面原因。白鰭豚有“長江女神”的美譽,它的皮因為名貴,而被用來制造手套和手提包等。
3.夏威夷烏鴉
2002年,當最后兩只已知夏威夷烏鴉不見蹤跡后,該物種就被列入“野外滅絕”物種名單。當地還有一些被圈養的夏威夷烏鴉,1993年至1999年,超過40只在人工繁殖項目中孵化,它們被釋放到管理不嚴的棲息地,進行密切觀測,由于數量急劇下降,這種活動在1999年停止實施。夏威夷醞釀實施回歸引種計劃,不過,這種計劃要想奏效,大約需要75只夏威夷烏鴉。科學家尚未完全揭開夏威夷烏鴉滅絕之謎,但他們認為像禽瘧這樣的傳染病可能是夏威夷烏鴉滅絕的罪魁禍首。
4.比利牛斯山羊
比利牛斯山羊是西班牙山羊已經滅絕的兩個亞種之一。這個物種曾經數量眾多,廣泛分布于西班牙和法國,20世紀初期,數量急劇下降,最后不到100只。2000年1月6日,世界上已知最后一只比利牛斯山羊(稱為“西莉亞”的母羊)被發現死于西班牙北部,這種野山羊被正式宣布絕種。
科學家從“西莉亞”的耳朵中提取了皮膚細胞,保存在液氮中,并在2009年成功克隆出一只比利牛斯山羊,令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克隆又復活的物種。但是,由于肺功能衰弱,它僅存活了7分鐘。導致比利牛斯山羊滅絕的原因仍是一個謎,科學家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說法,包括偷獵、疾病和無力與其他物種爭奪食物。
5.斯皮克斯金剛鸚鵡
雖然人工飼養的斯皮克斯金剛鸚鵡(Spixsmacaw)數量仍達到71只,但最后一個已知野生個體在2000年消失,而野外再未發現過斯皮克斯金剛鸚鵡。它已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單,之所以不是“野外滅絕”物種名單,是因為科學家沒有對這個物種所有潛在棲息地進行徹底摸查。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分布于巴西北部,1987年,3只野生個體被人捉到后賣出。其中,一只雄性個體在1990年被發現,與人工飼養的一只雌性個體組成家庭。不幸的是,在這只雌性斯皮克斯金剛鸚鵡被放到野外后,它撞上了電線,一命嗚呼。造成斯皮克斯金剛鸚鵡幾乎絕種的原因,主要是獵殺和誘捕、棲息地遭破壞以及引入非洲化蜜蜂(被稱為“殺人蜂”)。
6.利物浦鴿
利物浦鴿(Liverpoolpigeon)是一種來源不明的已滅絕鳥類,雖然有些科研人員認為塔希提島上可能仍存在它們的蹤跡。現存唯一一只利物浦鴿棲居于默西塞德郡博物館,科學家表示這種鴿子可能在歐洲人在太平洋開始探險以前便瀕臨滅絕。自然保護國際聯盟在2008年對利物浦鴿進行了評估,隨后宣布它已滅絕,而原因尚不得而知。
7.西非黑犀牛
西非黑犀牛是黑犀牛中最珍稀的亞種,已經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單,研究人員擔心它可能已經徹底滅絕。西非黑犀牛曾廣泛分布在非洲中部大草原,由于偷獵活動,近年來數量開始下降。1980年,這一珍稀物種總數仍有數百頭,但到2000年,估計只剩下10頭。科學家曾對西非黑犀牛在喀麥隆北部的最后一塊棲息地進行過調查,遺憾的是,并沒有發現野生西非黑犀牛的蹤跡,不過尋找工作仍在繼續。據目前掌握的情況,世界上不存在人工繁殖西非黑犀牛項目。
8.黑臉蜜旋木雀
黑臉蜜旋木雀亦稱毛島蜜雀,是美國夏威夷毛伊島上的特有物種,已被列入“極度瀕危/可能滅絕”物種名單。在1998年發現的三只黑臉蜜旋木雀中,一只圈養的個體在2004年死亡,其余兩只自此再沒有出現過?茖W家表示,黑臉蜜旋木雀可能已經絕種,但要證實這一點,需要對潛在棲息地進行全面摸查。即便有一些生存下來,數量一定極少。黑臉蜜旋木雀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遭到破壞及攜帶疾病的蚊子的快速傳播。
9.德氏小??
德氏小??(Alaotragrebe)在2010年被宣布滅絕,雖然這個物種可能在之前幾年便已從地球上消失。科學家之所以遲遲不愿將德氏小??列入滅絕物種名單,是因為它們棲息于馬達加斯加島偏遠的阿勞特拉湖(LakeAlaotra)?茖W家分別在1989年、2004年和2009年對該地區進行了全面摸查,但沒有找到德氏小??的蹤跡,最后一次看到這種鳥類個體的蹤影還是在1982年。
由于棲息地遭到破壞,本就不多的個體開始與個頭更小的交配,產生雜交物種,導致德氏小??的數量在20世紀開始下降。鑒于德氏小??活動范圍和活動能力受限,科學家宣布它已經滅絕,今天,僅有一張照片捕捉到野生德氏小??的畫面。
10.霍爾德里奇蟾蜍
霍爾德里奇蟾蜍(Holdridges toad)是哥斯達黎加雨林地區的特有物種,在2008年10月被宣布滅絕,因為自1986年以來,就沒有人再看到霍爾德里奇蟾蜍的蹤影。2000年至2007年間,科學家進行了定期摸查和全面搜尋,但均無功而返。科學家認為,這種蟾蜍數量急劇減少并最終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兩棲動物常見的壺菌病和全球變暖的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692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