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帶魚究竟能不能養殖?皇帶魚有多大 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神秘生物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此前,有網紅宣稱,謠言導致“舟山帶魚養殖場滯銷,當地無數養殖農戶面臨破產”。帶魚究竟能不能養殖?這句話本身是不是謠言?

答:帶魚不能養殖,也沒有人養殖?赐赀@篇文章,你就知道帶魚為什么不能養殖了。

帶魚的家世

要搞清楚帶魚養殖的問題,首先得摸清楚帶魚的分類。

看到這個問題,有的讀者可能要開口大罵了:帶魚這種四處可見的食材,鬼才不曉得咧!但名字里面有“帶魚”兩個字的東西,真不一定是你吃的那個帶魚。例如,天上飛的有帶魚狗,水里游的有熱帶魚,還有些能說話的也被人稱為“帶魚”,它們和油炸的那個帶魚都沒關系。

即使是那些銀光閃閃、又薄又長的名字里有“帶魚”兩個字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帶魚。最好的例子是這兩年很火的皇帶魚(Regalecus)。這種魚類和吃的帶魚看起來很像,只是大了很多,最長的記錄有11米。但這種大型魚類屬于月魚目,和真正的帶魚關系特別遠,它們之間只是外形相似。

咱們吃的帶魚,隸屬于鱸形目帶魚科。這個科可不小。僅在中國沿海,至少就分布有窄顱帶魚屬(Tentoriceps)、沙帶魚屬(Lepturacanthus)、小帶魚屬(Eupleurogrammus)和帶魚屬(Trichiurus)等。但走上中國人餐桌的,絕大多數是帶魚屬的帶魚(T. haumela),漁民捕撈這種魚類的歷史非常長,但科學家搞清其身份的道路卻非常曲折。

此前,科學家們認為,中國沿海的帶魚都是同一個物種。但是,各個區域內的帶魚,又存在一些看起來明顯不同的各體。它們只是偶然出現的變異個體,還是帶魚生命的不同階段,或是帶魚的亞種,各種觀點爭論不休。

魚類學前輩王可玲先生自1976起,開始對中國帶魚屬的分類開展深入研究。當時,他們能用的生物化學分類工具主要是同工酶電泳,以現在的眼光看十分落伍。因此王可玲先生通過解剖、觀察大量標本,極富想象力地找到了額骨特征的差異,加上生物化學上的證據,將中國的帶魚屬分成了帶魚(T. haumela)、短帶魚(T. brevis)和南海帶魚(T. nanhaiensis)三個種。

從上到下依次為:帶魚、短帶魚和南海帶魚。圖片來自文獻1。

帶魚屬的額骨特征差異,其實十分細微。簡單說來,把魚頭煮爛,左右額骨可以分離則說明骨化程度低,是帶魚;而左右額骨愈合不可分離說明骨化程度高,是南海帶魚。這樣細微的差別,沒有大量細致工作和出色的觀察力是難以把握到的。在我國魚類研究界,王可玲先生區分帶魚和南海帶魚的工作被視作傳奇。

圖中所示的帶魚額骨部位差異,是鑒別帶魚的關鍵之處

帶魚從哪兒來

既然不能養殖,那市場上的帶魚都從哪兒來?

撈的唄。

帶魚和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并稱為中國四大漁業,它們曾經資源豐富,適于捕撈開發,是我國的重要食物來源,因此又被稱作“四大家產”。自上世紀末以來,“四大家產”都經歷了嚴重的過度捕撈,小黃魚和墨魚資源衰退,大黃魚資源已近枯竭。但帶魚不一樣,至今產量都很高!吨袊鴿O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東海區(包括浙江、江蘇、福建及上海“三省一市”)產量為69.96萬噸。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11年農業發展狀況》,2011年全中國的羊肉產量,也就393萬噸。

東海區“三省一市”20世紀中后期帶魚產量(單位:萬噸)。

但問題是,產量大,不代表資源構成健康,也不代表資源量充足。在歷史上,帶魚產量曾出現過非常明顯的波動,1980年代一度持續低迷,但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突然出現持續上升。這是個好事么?

漁業產量,實際上是指人類從海洋中捕獲的量。產量的波動并不一定反應的是資源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引進,生產限制逐漸放松,生產積極性的提高,中國漁民的捕撈能力越來越強,私營漁業異軍突起,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于是,增產就在改革開放之后出現了。但這樣的增產,卻有著重大的隱憂。漁業研究人員發現,撈上來的帶魚越來越小,低齡組的比例越來越高。同時,他們還發現達到性成熟的帶魚體格越來越小,年齡越來越低。這意味著帶魚的種群對過高的捕撈壓力做出了適應性的反應!這些年的增產是對補充群體和更遠水域的帶魚進行高強度捕撈所致,這種態勢是不可持續的。

我國漁船總功率持續上升(王躍中和邱永松,2006)。

1980年代末,我國對漁業資源養護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針對帶魚的主要產卵場,開始了伏季休漁,并對張網作業進行了限制。而到了1995年,黃東海全面的夏季伏休制度開始執行。這對帶魚的產卵群體與補充幼體起到了重要的保護。雖然這一舉措,對帶魚1990年代持續增產有一定的貢獻。但捕撈的強度仍然在增大,過度捕撈的風險依舊高企。于是我們需要一個反應帶魚種群資源狀況的指標,來反映種群的動態,而非僅僅盯住產量。

在漁業研究工作中,反映漁業種群資源密度的指數,最常用的即為單位努力量捕撈量(CPUE)。這一數值是產量與捕撈努力量的比值。捕撈努力量是指總投入的漁船數量、捕撈網次、作業時間等等。在捕撈水平相當的前提下,花了10天捕到1噸魚(CPUE為0.1t/day),和花了1個月捕到2噸魚(CPUE為0.067t/day)相比,資源密度反而是更高的。由此可見,CPUE比產量更清楚地反映出資源量的狀態。

1990-2000年東海帶魚CPUE(王?和徐漢祥,2009)。

2000-2007年東海帶魚CPUE(王?和徐漢祥,2009)。

從CPUE數據可以看出1990年代初,在重要產卵場伏休前提下,帶魚資源情況處于較為穩定狀態。在1995年黃東海實施伏季休漁后,帶魚資源量自1996年起在逐步恢復。但在2000年之后資源量開始明顯波動下滑。由此可見,過高的捕撈壓力確實對帶魚資源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漁業研究人員認為,除了捕撈努力量和捕撈能力的增加之外,帶魚生殖年齡提前、資源補充得到加速也可能是帶魚維持較高產量的重要的原因。此外,氣候波動、環境的改變,也是帶魚資源量波動的重要影響因素。漁業資源對人類活動與環境波動的響應,是當前的研究熱點。相信不久的將來,漁業研究人員可以更清晰地解釋環境和捕撈對漁業資源的影響。

帶魚為啥還沒有養殖?

簡單說來,就是:沒必要。

帶魚捕撈,即使經歷了許多波動,但至今仍有相當高的產量,于是人類也就沒太大必要去研究養殖。加之帶魚習性兇猛、棲息水域較深,相關基礎研究仍待深入。綜合這些原因,美味可口的帶魚完全依賴海洋漁業,并無帶魚養殖產業支撐。

整個帶魚產業,都是海洋的饋贈。只要我們不毀掉這份大禮,也就不必像發展大黃魚養殖那樣,投入大量資源,研究帶魚的養殖。為了不讓養殖帶魚的時代來臨,需要的不只是漁民、漁業研究者和漁業管理者共同的努力,更需所有人的支持和認同。

皇帶魚

皇帶魚

皇帶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9122.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