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侏羅紀的水生“吸血鬼”奇異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雙翅目昆蟲(例如蚊子、蒼蠅)與人類的關系特別緊密,許多類群為寄生生活,是重要的致病害蟲。盡管雙翅目昆蟲在三疊紀早期就已經出現,但其寄生行為和吸血行為演化較晚,具體時代仍有爭議。寄生昆蟲一般分為體外寄生(外寄生)和體內寄生(內寄生)兩類,F生寄生昆蟲得到了廣泛研究,但其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吸引著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關注。由于其獨特的習性,寄生昆蟲很少能保存為化石;此外一些有爭議的化石也缺少明確的寄生形態特征。因此,化石證據缺失嚴重阻礙了我們對古代昆蟲寄生行為的了解!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研究團隊與臨沂大學等單位緊密合作,在內蒙古赤峰地區侏羅系地層中發現了一類怪異的昆蟲化石,經過系統研究,將其鑒定為雙翅目偽鷸虻科的幼蟲,并命名為“侏羅奇異蟲”。該化石揭示了昆蟲幼蟲一個極端特化實例,并代表了已知最早的水生外寄生昆蟲。 

  奇異蟲長相十分怪異。其體長約2厘米,腹部尾節具有三對呼吸器官,前兩對為柔軟的呼吸鰓,后一對較為骨化,上有氣孔。這些特征見于水生昆蟲,表明奇異蟲應為水中生活。奇異蟲最特別的形態特征是胸部具有一個膨大的圓形吸盤,吸盤上附有6個輻射狀排列的脊。這些突起的脊主要用于提升吸力,并加強摩擦力以防止吸盤側向滑動,類似的結構常見于工業上的特種防滑吸盤。這種帶脊的吸盤是首次在昆蟲發現,很可能是由原來的三對胸足特化形成。奇異蟲腹部具有6對粗短的偽足,足上具兩列鋒利的小勾,同時偽足上還有較長的倒刺,這些結構可使奇異蟲在水中高阻力的情況下牢固附著在寄主身上。奇異蟲頭部很小,明顯退化,口器為刺吸式,其大鄂為鉤狀,大鄂中部有縱向凹槽,用于吸食寄主的血液或其它體液。功能形態學分析表明奇異蟲應為一類水棲、營外寄生生活的幼蟲。道虎溝古湖泊當時缺少魚類,但各種蠑螈類極其繁盛。奇異蟲很可能寄生于蠑螈鰓后部的皮膚或其它隱蔽部位,吸食血液或體液,堪稱為侏羅紀的水中“吸血鬼”。

  雙翅目偽鷸虻科是一個小類群,其姊妹群為常見的虻科(例如牛虻),兩者共同組成一個單系類群。偽鷸虻和牛虻的幼蟲皆為捕食性,可捕食小型昆蟲甚至青蛙;部分成蟲可吸食哺乳動物和兩棲類的血液。先前偽鷸虻科最早化石記錄來自早白堊世;南京古生物所張俊峰研究員曾報道了山東萊陽組地層中的偽鷸虻成蟲化石。分子系統學研究表明偽鷸虻科和虻科的起源和初步分化時間約為侏羅紀早中期。奇異蟲是該類群已知最早的化石,進一步支持了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結果!

  該研究為科學家了解中生代昆蟲與脊椎動物的生態關系提供了重要證據,同時也為研究昆蟲的形態特化提供了新見解。研究成果于6月25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刊物eLife。兩位評審專家一致認為“(該論文)是昆蟲古生物學和演化研究一個極高的貢獻”。美國科學院院士、德國馬普學會發育生物所Detlef Weigel教授撰寫了相關推薦文章。eLife 雜志同時也刊發了西班牙地質所Pe alver博士和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Pérez-de la Fuente博士撰寫的解讀文章《解開遠古幼態昆蟲的秘密》!

  該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相關論文:Chen Jun, Wang Bo*, Engel M.S., Wappler T., Jarzembowski E.A., Zhang Haichun, Wang Xiaoli, Zheng Xiaoting, Rust J. Extreme adaptations for aquatic ectoparasitism in a Jurassic fly larva. eLife, 3:e02844. doi: 10.7554/eLife.02844.

圖1:奇異蟲化石,側面保存的標本

圖2:奇異蟲化石,背腹保存的標本

圖3:奇異蟲復原圖

圖4:奇異蟲生態重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9211.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