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黔南六大未解之迷千年古歌預言巨大寶藏 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未解之謎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黔南是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早在1995年《中國旅游報》大幅刊登尋求“解密,黔南六大迷”,直到今天,黔南這六大謎依舊吸引著很多人前往去探個究竟——為什么,山體會生蛋?為什么一個洞內,人進入后上身奇熱、下身奇冷?為什么一種草,只要聽到當地民族的歌聲就會起舞?為什么,“天外來客”經常關顧獨山,等等。

  產蛋崖與千年古歌、冷熱洞、風流草、圖騰柱、天外來客共同構成了聞名中外的“黔南六大之謎”。

產蛋崖 不可思議的地質奇觀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縣姑魯坡腳姑掛村有一處奇特的地質景觀——“產蛋崖”,每隔數十年就會掉落出一些與恐龍蛋外形相似的“石蛋”,當地百姓稱為“石頭下蛋”。

  “產蛋崖”長20多米、高6米,表面極不平整,近百枚“石蛋”錯落有致地鑲嵌在陡崖上,直徑約30—60厘米,最重的達300余公斤。關于“產蛋崖”的成因至今尚無定論。

  一顆顆的“石蛋”在相對凹進去的崖壁上安靜地孕育著,有的剛剛露頭,有的已經生出了一半,有的已經發育成熟,眼看就要與山體分離。

  山崖“產”下的石蛋為圓形或扁圓形,直徑一般為30至50厘米,呈青赤色,質地堅硬,比重大且不風化,石蛋上有類似樹木年輪的圓形紋路。

  緊靠產蛋崖而居的姑魯寨,是三都縣一個典型的水族村寨,自從一千年前水族的一支遷入至今,這個村寨已歷經了千年的風雨。據當地的水族老人介紹,山崖上的“石蛋”每隔30年左右就會脫落一次,過去村民們覺得“石蛋”代表吉祥,都紛紛把它們抱回家珍藏。據不完全統計,村民保存的“石蛋”已有百余枚,目前顯露尚未落地的仍有60余枚。  

“千年古歌” 一首歌里的寶藏預言

在黔南北部烏江兩岸的甕安、福泉,流傳著一首千年古歌:“石筍對石鵝,腳踏烏江河,誰人識得破,金銀用馬馱。”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猜測、尋覓那“金銀馬馱”的藏寶之地,破解千年古歌玄妙的預言。終于,在20世紀90年代,“阿里巴巴的寶藏”被打開了,千年古歌的預言終于被“猜破”:在“腳踏烏江河”的“石筍石鵝”一帶,發現了儲量驚人、已探明儲量為7.8億噸,投產后可年產礦石750萬噸,是我國三大磷礦之一,目前國家已投入巨資建起了甕福大磷礦,它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磷礦之都。

  在沒有先進的探測儀器的遠古時代,這首神奇的千年古歌為什么能預言今天的甕福磷礦?預言家是誰?

“冷熱洞” 入洞后,上身奇熱下身奇冷

“冷熱洞”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縣都江鎮怎雷村,據介紹,幾年前,當地村民在一座山上發現了這個入口平坦、其內狹窄的喀斯特溶洞,該洞看似與平常的山洞無任何區別,但洞中溫差極大,人在洞中行走,上身如處盛夏時節,而下身卻如處冰窟。

  1995年,香港翡翠電視臺聞訊到“冷熱洞”拍攝專題片。 攝制組人員為了親身感受,特地上身赤裸,下穿棉褲,進洞實驗。當兩位健壯的男人從洞里出來時, 只見他們上身冒汗,而小腿不停地抖動。  

1996年元旦電視片在香港播出后,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有專家認為巖洞中的地面是一個大吸熱體,由于山洞空間氣流的流動,貼近地面的溫度就很低,而距離地面越遠溫度也就越高。

  一些地質學家則認為,洞中地表巖石與洞頂巖石結構截然相反,地面巖石是一種奇特的“冰石”,而洞頂巖石卻具有釋熱功能, 因而形成了這種溫度反差。

  但為什么兩種不同構造的巖石會如此巧合地聚集在同一洞中呢?人們還曾推測: 億萬年前由于地殼運動的急劇變化,在這里發生了極大的異變而生成了這個奇特的冷熱洞。

  但到目前為止,“冷熱洞”之秘仍未得到一個有力的科學論斷。

“風流草” 聽見女歌聲盡顯

“風流”在拉攬鄉一帶的大山中,生長著一種奇異的草本植物,這種植物枝莖纖細,呈嫩綠色,看似一般植物無異,但令人稱絕的是,這種草會在歌聲中展枝抖葉翩然起舞。更為奇妙的是,“風流草”只聽得懂水族青年唱的情歌,當歌者唱到高潮時,“風流草”會“激動”得全身葉片跳動起舞,顫栗不已,仿佛沉醉于情歌中的癡情少女。歌聲過后,葉片才又慢慢地舒展開來,恢復原狀。

  如果你對著“風流草”大唱流行歌曲或其他歌曲,任你喊破喉嚨,“風流草”也不為所動,只有在纏綿悱惻的情歌聲中,風流草才會動情起舞。

  1991年,“風流草”到北京頤和園,上海,廣州等地進行了展出,看過“風流草”表演的各行專家提出過不同的觀點,香港中醫師李寶漢分析說,“風流草”像人一樣善解風情,能夠識別情趣, 是一種生命智能植物。  

而有的植物學家則認為,“風流草”的枝葉中含有一種能夠感受音頻的物質,情歌旋律優美,“風流草”正好能感受情歌的音頻,當它接收到這種信號后, 就能產生共鳴和振動。然而,究竟“風流草”為什么會隨著情歌翩翩起舞,至今仍無定論

 “圖騰柱” 瑤族和印第安的某種聯系?

在荔波縣的一個叫多摩的瑤族村。據考證,瑤族的族源與秦漢時期的“長沙、武陵蠻”有密切關系。這里的瑤族為白褲瑤,村民們依然保留著原始而古老的生活和耕作方式。

  在一片小樹林里,村寨的墓地中佇立著一根根各式的瑤族人膜拜的圖騰柱,柱身雕刻著原始古樸的花紋,中部扎著一對牛角,柱頂是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鳥。鄉長介紹說每當瑤族人安葬了先人之后, 便要以隆重的方式殺牛祭祖,把牛角安放于柱上。

  這種瑤族人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圖騰崇拜竟和萬里之外的美洲印第安部落的圖騰柱極為相似。“圖騰”一詞,為北美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奧吉布瓦方言,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它民族也有與“圖騰”意義相同的名稱;如在澳大利亞有的土著部落稱之為“科邦”;我國鄂溫克族則稱之為“嘎布爾”; 這些圖騰形狀各異,為本族所崇拜。最早記述印第安語“totcm”一詞的是一名叫J.朗格的英國人。

  有關圖騰柱相似這一謎案,有的學者認為,瑤族與印第安人同是山地民族,鳥與獸都是他們生活中重要內容,加上相似的環境氛圍形成了相似的山地文化,因而產生了這種圖騰崇拜的巧合。

  反對巧合論觀點的人還從一些考古中提出論據,在印第安人與瑤族的原始遺物中,還有不少相似之處,從而提出了印第安人與瑤族在很久以前同屬一支的可能性。 而另一些學者認為居住于黔南瑤山深處的瑤族有可能進行過大遷移,印第安人就是由中國的西南長途跋涉至美洲的。

“天外來客” 經常盤旋在獨山上空

黔南州的獨山縣之所以引人注目,無疑和“天外來客”相聯系。獨山縣上空經常發現不明飛行物,幾乎每年都要發現一兩次,出現頻率之高十分罕見。為什么天外來客會頻繁出現在獨山呢?

  據說在中國, 這里是飛碟光顧最多的地方。獨山是以其境內的一座孤伶伶的山而命名的。

  1988年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獨山縣高三學生潘文海等4 位少年在該縣上空看到一個斜飛并向四周射出光束的物體,光束呈橙紅色,底部有火花似的紅點。

  令人震驚的是兩年后,獨山云頂林場一片森林突然向同一方向傾斜折斷。這一奇特現象被一些人認定為是“天外來客”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跡,至今可見。

  1994年夏天, 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飛機途經黔南上空發現被一空中“怪車”跟蹤,瞬間飛機無線通訊與地面失去聯系,機長迅速打開飛機防碰裝置,隨后跟蹤飛機的光盤便消失在獨山上空, 飛機也恢復了正常運行狀態。

  這樣的記載還有許多,為什么天外來客會頻繁出現在獨山呢? 有人認為獨山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唯一著陸基地,還有人認為獨山的大地磁場與外星人有某種神秘的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4307.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