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18歲契丹公主臉上千年黃金面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未解之謎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曾有一個民族叫契丹,它在我國歷史上卻來去成謎,在遼亡后就神秘消失,只留下眾說紛紜。昨日,記者在內蒙古博物院的倉庫里,卻見到了一件藏著該民族文化密碼的黃金面具。在1986年之前,這件黃金面具深深掩埋在內蒙古遼通市一處山脈的地底下,安靜地在一位契丹公主的臉上覆蓋上千年。這位封號為“陳國公主”、18歲就逝世的契丹女子究竟是誰?她去世后為什么要戴著面具沉睡?為何她的墓會被稱為“契丹文化奇跡”?

  黃金面具展現契丹公主容貌

  兩天來,隨湖南省博物館迎接契丹文物回長的湖南記者,都在等候這件黃金面具的亮相。昨日下午3時左右,湘蒙文博專家小心翼翼地將這件黃金面具從一個神秘的箱子里取出,放在展品點交臺上,為它做赴湘之前的“體檢”。

  記者借此機會對這件稀世珍寶零距離觀察。只見它呈半浮雕形,呈現出一個面龐豐潤、上額舒展的年輕女性面容,嘴角、眼睛透著一股平靜、祥和的氣息,充分展示著逝者的華貴氣質。它的主人究竟是誰?文博專家告訴記者,她就是楊家將故事中赫赫有名的遼國蕭太后的孫女——陳國公主耶律氏。

  “這個面具是照著陳國公主的真人面容,用薄金片捶擊成形的,你們仔細看,還能看出少女豐潤的臉龐特征。”現場點交的文物專家告訴記者。記者還注意到這個面具周邊有33個穿孔,專家解釋說,這件黃金面具其實是與類似漢族“金縷玉衣”的契丹皇家殮衣“銀絲網絡”連接在一起的,這33個孔就是用細銀絲沿著穿孔將其與頭部網絡連綴起來。

  “契丹人的傳統中素有靈魂不死的信念,用金面具、銀絲網絡來罩住逝者,是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則神不離。”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蓋之庸介紹,這種契丹風俗,可能是受到佛教或薩滿教的影響,同時也與中原漢墓中的“金縷玉衣”相似,反映契丹人的生死觀。

蠶蛹形琥珀佩飾

  “黃金面具曾被視作是中亞及歐洲獨有的文明之物,此前被發現的公元前14世紀希臘邁錫尼國王黃金面具,曾震動世界。”文博專家介紹,“但是在這位陳國公主的墓中,這樣的黃金面具就有兩件。除了這件覆蓋在公主臉上的,還有一件覆蓋在旁邊的駙馬臉上。”

  站在陳國公主金面具面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埃及圖塔哈蒙墓的金面具、瑪雅人的玉石面具、印第安人的金面具。這些金貴的面具上,都似乎帶著某種神秘的文化密碼,期待后人解開。

  在這次省博的展覽中,除了公主的金面具,銀絲網絡葬衣、金花銀靴、高翅鎏金銀冠等二十多件該墓出土的、具有契丹典型文化特征的精品都將與湖南觀眾見面。大到契丹喪葬風俗、宗教信仰,小到契丹貴族日常用什么樣的香水,使用什么樣的杯子飲酒, 均將給南方的參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受。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琥珀瓔珞

  18歲公主突然病逝原因成謎

  覆上金面具,倚在金花枕,契丹公主帶著十八年華的愛情盟約,沉睡千年,留給后人無盡遐想。

  據文博專家介紹,根據墓中出土的《故陳國公主墓志銘》記載,這位年紀輕輕的公主竟數次榮獲封號,初封為太平公主,又進封越國公主,后又追封為“陳國公主”。在16歲的時候,她嫁給了年長自己十余歲的舅舅蕭紹矩。“他們那時并沒有近親結婚的概念。”據遼史研究專家蓋之庸介紹,為保證家族血統的純正,在契丹皇族中,耶律只能與蕭姓通婚。

  這場盛大的契丹貴族聯姻,于千年前在北方草原盛大舉行。但是,這場令人矚目的婚姻只持續了兩年。1018年,36歲的駙馬與剛滿18歲的花季公主先后過世。不過,根據墓志記載,二位的死和宮廷爭斗沒有關系,兩人均因病而亡。但是18歲的公主為何會突然病逝,是不是和近親結婚有關,究竟是身患何病去世,這些都還是謎團。“上世紀80年代,我們的文物工作者還沒有意識到要對遺骸做病理研究。”親歷陳國公主墓考古發掘的塔拉院長表示,“所以,這個謎團只能留給后人去解答了。”

契丹公主模擬復原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04362.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