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活門蛛是新近發現的蜘蛛新種,雌雄體之比的變化幅度較小,雄蛛體長23至28毫米,雌蛛體長23至30毫米,雌雄體色無差異,尾部圓形,有圖文,似古代銅錢而得名,數量稀少,非常名貴。
金錢活門蛛尾部
紫蛙呈亮紫色,嘴與豬十分相似,看起來像一個飽滿的李子。根據科學家分析,這只蛙屬于生活在遠古恐龍時期的一種特殊蛙類的分支種類。紫蛙之所以2005年才被人發現,是因為它們生活于地下,只會在雨季的時候現身兩周,其它時間一直過著隱身的生活。
經DNA分析表明,紫蛙不僅是早先未曾發現的蛙類,而且還隸屬于一個未知蛙科。目前,人們發現世界上有4800種蛙類,隸屬29個蛙科?茖W家將其命名為“Nasikabatrachus sahyadrensis”,它最近的親緣關系是生活在 印度洋塞舌爾的“sooglossids”蛙。這兩種蛙類都是白堊紀時期一種特殊蛙類的分支。
皺鰓鯊是鯊魚中最原始的一種,有“活化石”之稱。皺鰓鯊在2007年初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時一名漁夫在日本栗島海洋公園附近海域發現了一條皺鰓鯊,長有1.6米。它和普通的鯊魚不一樣,口近端口,側面的線紋呈溝狀,鰓孔有6對,牙齒呈“山”字形,通常生活在深海。據悉,皺鰓鯊平時生活在海水中,數十億年來幾乎沒有發生大的物種變異,素有“海洋活化石”之稱的皺鰓鯊體型與鰻魚類似,吻部極短,眼睛沒有瞬膜。在這種鯊魚的身體兩側有六條鰓裂,鰓間隔延長而褶皺,且相互覆蓋,所以命名為皺鰓鯊。皺鰓鯊主要生活在挪威到南非的大西洋東部,日本到澳大利亞的西太平洋以及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到智利南端的東太平洋地區。
天鵝絨蟲這種蟲狀動物演化于三億年前,特征為足部成對且肥胖。其后裔生存于今日的非洲,亞洲,加勒比海區,以及南美,且為陸地生物。
天鵝絨蟲是一種像絲綢般爬行的紅色毛蟲,它通過分泌黏液來捕捉獵物。然而人們無論如何也不會將它與生命進化的里程碑聯系起來,但在動物學家的眼中,天鵝絨蟲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是生物進化的一條線索,即軟體動物進化為節肢動物的一個重要環節。幾十年來,很多科學家一直堅持認為,這種有爪綱生物是一類無脊椎動物中唯一幸存至今的樣本,而它們正是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的共同祖先。然而對天鵝絨蟲大腦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這種“活化石”可能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古老,它可能只是螃蟹和蜘蛛的祖先,而非所有節肢動物進化的缺失一環。
據澳洲ABC網站2006年8月2日報道,柔軟而又令人難以捉摸的天鵝絨蟲從外表看來很像毛毛蟲。但一份最新的國際研究顯示,天鵝絨蟲其大腦與蜘蛛大腦有著驚人的相似處。在《皇家學會學報B版:生物科學》上,研究人員報道了這一相似的結構。
鱟亦稱馬蹄蟹。肢口綱,劍尾目,海生節肢動物,共4種,見于亞洲和北美東海岸。雖又稱馬蹄蟹,但不是蟹,而與蝎、蜘蛛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有親緣關系。鱟是一類與三葉蟲(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 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又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避日蛛,又稱日蛛,日蝎、風蝎、駱駝蜘蛛。節肢動物門蛛形綱避日目,有1100個不同的種類。生活在干熱地區,多數種類金黃色。因行動敏捷而稱風蝎或因頭部隆起又稱駝蛛。
避日蛛粗大的巨螯、近乎貪婪的食欲和競跑選手般的速度,這一切都在顯示,這種極富攻擊性的沙漠居民天生就是一個殺手。在太陽初升的以色列沙漠,一只奇異的小動物凝視著我,然后飛快地溜回自己的洞窟里。圓溜溜的眼睛,毛茸茸的肢體,突出的手臂一般的巨螯,這一切都像是噩夢中的場景。筆者非常小心地接近它——雖然避日蛛并沒有毒,但它們咬在人身上能讓人感到強烈的疼痛感,而咬在它們的獵物身上則足以致命。這種狂熱的食肉動物會襲擊一 些昆蟲、嚙齒動物、蜥蜴、蛇和小鳥,用自己長達身體三分之一的巨螯捕獲它們。
2010年夏季,秘魯生物學家在南美亞馬遜雨林中新發現了一種奇特的食木甲鯰魚物種。這種食木甲鯰魚至今未被命名,它們身長可達80多厘米,長有甲殼,以吞食水中的木材為生。
食木甲鯰魚的嘴
這種新的食木甲鯰魚物種是于2010年夏季在秘魯的亞馬遜雨林中發現的。它們擁有勺子一樣的牙齒和具有吸引力的嘴唇,這些獨特的身體構造可以幫助它們挖出圓木的碎屑。
科學家認為,食木鯰魚這種獨特的進食習慣是在與亞馬遜盆地河流中其他鯰魚的捕食競爭中長期進化形成的。杰曼介紹說,“在這些鯰魚生活的亞馬遜盆地,巖石并不多見。那里更多的是泥漿、水和木材。因此,木材是魚類獲取食物的一個來源。”在亞馬遜盆地,共生活有大約700多種鯰魚物種,它們以刮食木材等物體表面的有機物質為生。通過吞食木材,食木鯰魚可以利用木材纖維之間的空間中的有機物質、微生物和微生物副產品。杰曼認為,“這種挖掘的能力已成為一種優勢,因為它可以幫助鯰魚獲取其他水面捕食者所不能獲得的食物。”
水熊、水熊蟲,是對緩步動物門生物的俗稱。緩步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是俗稱水熊蟲的一類小型動物,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濕土壤以及苔蘚植物的水膜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的潮間帶。有記錄的大約有900余種,其中許多種是世界性分布的。在喜馬拉雅山脈(6000m以上)或 深海(4000m以下)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影。此外人類還發現水熊可在真空中生存。
就像鱟(馬蹄蟹)不是真正的螃蟹一樣,吸血鬼魷魚也不是真正的魷魚,而是一種頭足類動物的遠方表親,因此它有自己的分類規則。當在深海棲息地發現腔棘魚化石時,人們在深海也發現了吸血鬼魷魚的蹤影,那是在近900米深的海洋深處。此深度處的氧氣含量只有3%左右,嚴格限制了有氧代謝。不同于魷魚和章魚,吸血鬼魷魚沒有墨囊,但能噴射出生物熒光粘液,意味著在近乎黑暗的環境下可以轉移捕食者的視線。由于生活在如此深的海洋中,它進化出了消耗能量的生存本領。章魚喜歡噴射墨汁來脫離捕食動物,而吸血鬼魷魚寧愿潛逃出敵方的視線來求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0219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