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物園說
有人認為我們被困在某種宇宙級的牢籠里。雖然聽起來有點像科幻電影,但這種解釋還是有相當大的可能性的。外星智慧文明可能很早以前就已經發現了這個藍色的星球,但是出于某種原因,他們寧愿呆在遠處對我們進行觀察。也許他們在我們身上尋開心(就好像去動物園觀賞猴子),也許在對我們進行科學研究。不管怎樣,他們對我們采取的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策略。
這個觀點是由 John Ball 于 1973 年提出的,他認為外星智慧生命幾乎無所不在,但是“這類生命不與我們進行接觸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只不過是他們放養或關在動物園里的動物。”我們可能身處一個巨大的被設限了的銀河自然保護區,以便能夠在高級智慧生命的看護下自由生長。這與電影《星際迷航》中的所謂“基本原則”相似,也就是不能接觸那些未達到特定技術能力的文明。飛碟專家鐘愛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外星人已經在此,但是與我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以便對我們進行觀察。
2. 自我隔離
這種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與動物園假說相反的。外星人可能具有危險性,這種危險性甚至會是極端的。因此與其向銀河系派出飛船,并幻想大家都超級友善,倒不如全都呆在家中。
怎么沒有可能呢?根據“費米佯謬”,宇宙中充滿著危險——無論是那些正在遠征的侵略性文明,還是那些試圖對星際進行消毒的探針。為了確保消除麻煩,先進的外星智慧文明可能會用能夠自我復制的探針建立起邊界,以防外人進入。
3. 打地鼠說
假如真的有某種“基本原則”在實施,那么外星智慧文明就可能會在我們頭頂懸一把巨大的錘子,隨時準備消滅那些他們不喜歡的東西。這些外星人就像電影《地球停轉之日》中的 Gort 一樣,專門負責銀河系的和平。“Gort 的行為是不受限的,”Klaatu 說,“他可以摧毀地球。”那 Gort 或其他高級外星智慧在等什么?一種可能是技術奇點。技術奇點一旦出現,就很有可能發展出極端危險的超級人工智能。這類超級人工智能可以摧毀整個銀河系。所以,為了防止這種糟糕的事情出現——同時也要給好的事情一個發展的機會——銀河系俱樂部的成員們正睜大眼睛保持著警惕。
4. 模擬說
沒有外星人造訪可能意味著我們其實生活在一臺計算機的模擬環境中——這個環境并沒有為我們生成任何外星同伴。
如果是這樣,那么這就意味著三件事。首先,這個壞蛋——我是指上帝——所操控的模擬環境內,整個星系(甚至整個宇宙)只有我們一種文明。其次,在此之外并沒有真實的宇宙存在,它的表象只在我們這個被模擬出來的氣泡中出現(這類事情就如同“森林中倒了一棵樹,但周圍卻沒有人聽見,它有聲音嗎?”)
另一種離奇的可能性,是這個模擬環境是由后世的人類文明建造出來的,他們的目的也是為了回答“費米佯謬”,或其他科學上的問題。也許是想要驗證各類假說(或是為了某種行動進行先期的驗證),他們建造了數十億種不同的先祖模擬環境,以判斷其中有多少能夠發展出航天文明,甚或像他們那樣的后奇點階段文明。
5. 無線電靜默
這種觀點與“自我隔離說”相似,并非是妄想。但也夠偏執的了。它認為可能所有的外星文明都在監聽,但是無人主動發射信號。
基于很好的理由,David Brin 認為對積極的外星智慧文明搜尋行動(SETI)其實是在叢林中大喊大叫(這類所謂的“積極” SETI 通常會主動向候選的恒星系統發射高能無線電信號)。Michael Michaud 提出了一個相似的案例:“讓我們明確一下,”他如此寫道,“積極的 SETI 并非科學研究。它是在蓄意挑起那些有能力、有意圖,且方位不明的外星文明進行回應。這是一個策略問題。”對此的擔憂,當然是我們可能會過早地引起別人注意。可以想見,我們的政府終有一天會決定關閉所有的積極 SETI 行動。我們只需監聽即可。但是假如宇宙中的所有文明都采取了相同的策略呢?那就意味著所有人都保持了無線電靜默。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監聽也會帶來危險:SETI 行動會有被外層空間惡意病毒感染的風險。
6. 外星人都是宅男
與其說這種觀點離奇,倒不如說它存在的可能性確實很大。一個先進的外星智慧文明,在發展到 KII 級階段后,可能會失去對星系進行探索的興趣。“戴森球”或“俄羅斯套娃腦”一旦建成,外星文明可能會更多地在本地進行活動和探險,而非前往其他不甚了解的地區。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可以在宇宙內模擬出另一個宇宙,并在種族的有生之年模擬出他們的完整一生——其速度和變化要比令人疲憊的老舊世界快得多。與此相比,星系的其余部分就會顯得十分乏味和荒涼。太空將只存在于他們的后視鏡中。
7. 我們讀不懂外星人的信號
完全有可能,外星智慧文明的信號已經充斥在周圍,只是我們無法看到。可能我們太愚蠢,也有可能現在的技術還無法探測到它們。根據當前對外星智慧文明進行搜尋的方法,我們監聽的是無線電信號。但是遠比我們先進的文明可能會掌握一種完全不同的技術手段。打個比方說,他們也許會用激光進行信號傳遞。激光更有優勢,因為它的光束能夠緊密聚焦,并擁有極好的信息帶寬。它也能夠穿透銀河系布滿塵埃的星際介質。
也許外星智慧文明會用凌星法建造“名片”(比如建造一種呈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巨型幾何結構,并送入環繞宿主恒星的軌道)。
正如 Stephen Webb 指出的那樣,有可能我們身邊充斥著這樣的電磁信號、引力信號、粒子信號、快子信號,或其他完全超越我們對物理學了解的信號。也有可能他們確實使用了無線電信號,而我們卻不知道該調到哪個頻率(電磁頻譜非常寬)。從理論上說,我們甚至有可能最終會在一個最料想不到的地方找到這種信息——比如我們的 DNA 編碼中。
8. 外星人全都在銀河系外閑逛
這個有趣的解釋是由 Milan M. Ćirković 和 Robert Bradbury 提出的。
“我們建議 SETI 多搜尋銀河系銀盤以外的地方,”他們這樣寫道。原因在于,高度復雜的智慧族群,會因為他們信息處理能力的增加,而傾向于向星系外移民。為什么?因為以機器為基礎的文明,由于擁有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廢熱管理會成為一個很大的麻煩。因此他們會在超級涼爽的地方安營扎寨,而銀河系外緣正是理想的所在。
對后奇點時代的外星智慧文明來說,他們的宜居帶與我們這些“肉基”生命是不同的。先進的外星智慧文明可能對探索適宜生物生存的宜居帶沒有興趣。這就意味著我們找錯了地方。有趣的是,Stephen Wolfram 有一次說過,不產生熱量的計算方法也許有一天會成為可能,因此他覺得這個解釋說不通。
9. 定向泛種論
也許我們還沒有與外星智慧文明接觸的原因是,我們就是外星人。至少,他們是我們的祖先。根據這個最初由 Francis Crick 提出的理論,外星人會在其他行星上觸發生命(就像在能夠繁殖的行星上散布孢子),然后就離開了。也許他們最終還會回來。
這個觀點在許多科幻作品中被廣泛提及。在《星際迷航:下一代》第六季“追逐者”中,由 Salome Jens 飾演的人形生物曾說它的種族要負責阿爾法象限中的所有生命。Ridley Scott 的《普羅米修斯》也描繪了外星人如何在原始地球上散布生命的種子。即便是 C.克拉克的《2001》中也有這個觀點,在巨石的促進下,開始了物種進化的飛躍。
10. 階段過渡說
這個假說與“稀有地球說”相似,但它認為,宇宙還在不斷地演化,不斷地變化,而能夠維持高級智慧生命的環境只到最近才出現。這是宇宙學家 James Annis 提出的所謂宇宙階段過渡模型——他覺得這是天體物理學對“大靜默”作出的解釋。
根據 Annis 的觀點,有一種機制可以對這種現象進行解釋,也就是伽瑪暴——這種超級大災難能對大片銀河系進行逐一消毒。
“對那些遍布銀河系的陸基生命來說它們是致命的,”他寫道,“除非伽瑪暴產生的頻率低于智慧進化所需的時間尺度,否則永遠是一種能夠阻止智慧產生的機制。”換句話說,伽瑪暴發生的頻率太高,智慧生命在發展到有能力進行星際旅行前,會被不斷地抹去。展望未來,伽瑪暴發生的頻率正在呈下降態勢,因此情況正在改觀。“銀河系當前正在從缺乏智慧生命的階段邁向充滿智慧生命的階段,”Annis 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723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