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土星14顆較小質量衛星的密度非常低,一半的衛星是冰晶結構,它們的外形暗示著其源自環狀結構。然而,這些衛星需要一個“跳躍式的開端”,這里并不存在使微小顆粒熔合入環狀結構的引力。因此,每顆衛星以超大質量內核的形式出現,它是導致環狀結構形成的原始碰撞殘留體。
歐洲宇航局的卡洛琳-波爾科(CarolynPorco)說:“我們認為這些‘飛碟’狀衛星所具有的奇特外形結構,是最初有一個帶有較小多孔環微粒的大質量內核,這些微粒很容易聚集在一起。”在這一進程中,衛星將逐漸增大體積,即使它與土星距離很近。最終將形成一個是密集冰核體積兩至三倍的環狀結構,它覆蓋著厚厚的多孔、冰晶環狀物質層。
美國西南研究學院的一項計算機模擬暗示,土星最初擁有幾個像土衛六大小的較大衛星,它們在土星形成早期螺旋式地與土星結合在一起。當衛星接近土星時,受土星的外形可撓性和引力作用產生的熱量,使衛星的冰晶部分融化,巖石沉積在衛星中心區域。同時,行星潮汐作用力可剝離衛星外層的物質,形成最初的冰環結構。
西南研究學院行星科學理事會的羅賓-坎普(RobinCanup)博士領導這項研究,他說:“這一新型計算機模擬表明像飛碟的衛星環狀結構是原生態的,與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形成于同一時期。這暗示著這些衛星環狀結構與衛星存在著內部聯系,其中土衛三的形成也有相似之處,并證實它們是土衛六同伴衛星的殘骸體。
然而如何解釋土衛十八和土衛十五具有奇特脊狀結構和獨特外形呢?科學家認為答案在吸積盤,它們遍布于宇宙空間,從行星盤至星系。本質上講,伴隨著吸積盤旋轉,作用力將導致衛星邊緣變扁平,并朝向中心區域膨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805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