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盜墓筆記》和《鬼吹燈》的大火,人們對盜墓越來越感興趣,甚至一部分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生活不是小說,盜墓雖然沒有小說里那么玄乎,但危險系數不比小說里低,死亡率比小說高太多。不是小編嚇唬你,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目前出土的古墓中,幾乎都有發現盜墓者的遺骨,他們的死因只有兩種:中了古墓里的機關,被臨時起意的同伴謀財害命。
先說古墓機關。
說起古墓機關,還是得拿中國的代表作說事:馬王堆墓和秦始皇陵
馬王堆墓是典型的伏火墓。
什么是伏火?就是打開的一瞬間,有火焰撲出來。這種古墓還有個名字,叫火坑墓,盜墓賊把它叫做火洞子。
1971年長沙市郊打算建一座秘密地下醫院,于是開始打孔探測,探測發現有一種冰涼的氣體從孔中噴出來。工作人員想試試噴出的氣體壓力有多大,便往里面灌水,結果,水竟然反濺而出。
有經驗的人立刻想到了火洞子,劃火柴一試,涼氣啪啪,就燃燒起來。然后,我們就見到了沉睡了快兩千年的?侯夫人利蒼和無數的珍寶。
伏火是盜墓者的滅頂之災,漢書中記載,發掘傅太后的墓,積石壓死數百人。而開丁姬的棺槨時,火焰噴出四五丈,好不容易逃出去的人帶水進來,值錢的東西也已經燒光了。
至于伏火墓是如何做到的,只能是猜測了,也許古人發現了什么物質分解后可產生會燃燒的氣體,而后就刻意在墓穴中放置了那種可分解物質。
當然也有學著認為,這就是偶然形成的沼氣。這個還沒有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墓中有伏火,證明此墓沒有被盜過。
秦始皇陵水銀毒氣
秦始皇陵是最神秘的古墓之一,考古學家至今沒有開挖,除了政治經濟等元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有毒
地宮水銀我們都知道,如此大量的水銀保證吸一口就上西天,經過長時間的變化,水銀已經滲透到周圍土壤,如果貿然開挖,考古人員小命危險不說,周圍居民可能會跟著遭殃。
秦始皇確實很有先見之明,這滿地宮的水銀,保護他安睡至今。
毒氣是很常見的防盜手段手段,不止是秦始皇陵,很多漢代古墓也用這種方法。
毒也有很多種,有的直接是毒氣,有的直接放有毒物質,形成毒墓。有的則是在尸體上涂上特殊物質,如果盜墓賊下手拿東西,那就算死期到了。
古籍中關于毒墓的記載不少,我就說先前說過的廣川王劉去,劉去盜魏襄王墓的時候,除了是鐵水澆灌讓他鑿了三天以外,打開就噴出一種毒氣。
原文是這樣說的:"黃氣如霧,觸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古墓中的毒氣竟然七日才去,這要是換了普通的盜墓賊早就死了,放棄了?膳碌倪@位王爺,明目張膽的盜墓,那也算墓主人運氣差了。
唐人筆記中亦提到這個問題,說是貝丘縣齊景公墓地,有人開了之后,一股青氣飛升,飛鳥經過就掉下來死了。這個墓毒真是十分厲害要命了
大家都知道始皇陵有水銀,其實還有很多古墓中亦有水銀,齊桓公就在墓里設置了水銀池。水銀蒸發的毒氣足可殺人?上В映鋈サ谋I墓賊學了個乖,過了幾天之后再來盜,真是前赴后繼,源源不絕哪。
前有古人,后有來者。今年春天江蘇盱眙就迎來了這么一伙盜墓賊,盱眙的大云山是埋骨的風水寶地,地下有無數的墓葬。于是,這伙人花了一年的時間探測到一座漢墓的位置。晚上開挖白天休息干了兩個月,終于到了洞口....
中間的過程就不細說了。結果是一人摔死,剩下三人中毒氣身亡
致命的洞口,不是通往富貴榮華而是通往地府的路口
機關術
在各種古墓里 ,機關堪稱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隱秘,卻“牽一發而動全身”,控制著整體的運動趨勢,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至高體現。今天,當我們用理性的眼光來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滿奇思妙想的機關之術時,已不僅在尋找機關本身,還會發現機關背后古人的心思。
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侵擾,古人們在墓穴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防衛機關。當掘墓人闖進地宮,他們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價值連城的寶藏,還是致命的陷阱。
弓弩
這種是最常見也是殺傷力極強最為致命的機關。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時就使用了這種裝置,以射殺企圖進入墓道的人。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傳詣七十余萬人,穿三皋,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據學者們估計,這種弓弩的射程當大于800米,張力當超過700斤。如此勁弩,單靠人的臂力拉開恐怕是困難的,只有采用“蹶張”才能奏效,即用腳踩踏機括而發射。如果把裝有箭矢的弩一個個連接起來,通過機發使之叢射或者連發,就可以達到無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這種“機弩矢”實際上就是“暗弩”。
因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異寶,為了防盜,就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安置上這種觸發性的武器,一旦有盜墓者進入墓穴,就會碰上連接弩弓扳機的絆索,進而遭到猛烈的射擊。這一做法,被以后漢唐陵墓所繼承,并發展到在棺槨內安裝輪機,以射殺盜墓者。所謂輪機,就是在棺槨內壁安裝數個像現代滑輪一樣的工具,滑輪一邊置弓弩毒箭,繩索通過滑輪連接弓弩與棺槨蓋板。
一旦盜墓賊進入地下宮殿揭槨開棺,繩索將通過輪機引發弓弩數箭齊發,射殺染指棺槨者。
翻板
盜墓筆記中有描寫,一腳踩上去人掉到了另一個地方,可現實中的古墓沒那么天真,一腳踩上去等著你的只有尖刺和鋼針。
所謂連環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約3米以上的陷坑,長短與寬度視墓道具體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約10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若盜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隨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內的刀錐之上。
與連環翻板功能類似的,是鐵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頂和墻壁隱蔽處固定若干金屬滑輪,利用滑輪將巨石吊起,懸于頂端。墓道地下鋪木質蹺板,索鏈由石板而下,通過滑輪以隱蔽的方式連接蹺板,中間有掛鉤和脫鉤相接,遇外力壓迫可自動脫落。蹺板呈條狀,長寬根據墓道具體情況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頂部懸掛三層,各層互不相依,索鏈通過石上孔洞收縮進出。
一切完畢后,施以偽裝,外人不知其詐。若有盜墓者進得門來,踏中蹺板條,外力作用迫使繃緊的索鏈某處掛鉤脫落,如同打井的轱轆突然放松,懸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將躲閃不及的盜墓者拍成肉餅。因蹺板呈細窄的長條狀,只有被踏后才能導致懸石落地,而相鄰的其他蹺板則安然無恙,仍靜靜地伏在原處等待下一伙盜墓者的進入。一旦盜賊的腳步踏上,與之相連的懸石相繼落下,再次對膽大妄為者給予致命一擊。如此往復,直至三層懸石盡墜于地,殺傷數人為止。
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人心
看過盜墓筆記的人應該都記得下斗的規矩,必須是父子,且必須是兒子進去探路,父親在外接應。
這時因為盜墓史并不是小說中那樣充滿情誼的,財寶得手后為了獨吞害死同伴的案例實在太多,為了防止這一現象,倒斗的必須是父子,可又經常發生兒子把父親丟在古墓里的事,所以就行成了現在的規矩。
這是去年清理的一座漢墓,這個規模算是比較大的了,可惜的是這座墓在不同時代一共被盜了 6 次,隨葬品基本上是沒了,能看到中間躺著的人骨,其實是盜墓賊的,而且似乎是被同伙給殺了,只剩半截身子。
這張還是去年發掘的漢墓,那 6 個盜洞中的一個發現的人骨,應該也是盜墓賊被同伙害了直接埋在里面的。
【本文為科技訊原創作品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996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