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鼎盛時期,瑪雅文明曾占據了大部分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以及中美洲地區,包括今天的危地馬拉、伯利茲和洪都拉斯。例如在危地馬拉的蒂卡爾,渾身掛滿翡翠和珠寶的統治者管理著10萬多人,其中包括藝人、文士和在周圍農田耕作的農民。然而到公元830年,就像那些更大的城市一樣,已有超過80%的蒂卡爾人消失不見。
考古學家認為瑪雅社會的崩潰與很多因素有關,包括內部的政治斗爭以及與鄰國的戰爭。干旱也曾被視為一種可能性,但直到10年前,與干旱時期相關的考古學證據依然匱乏。然而在過去10年中,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所謂的氣候代理記錄——例如湖泊與海洋沉積物——來確定古代的降雨水平。這些研究強化了干旱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因為最干旱的時期似乎與瑪雅的崩潰相一致,然而干旱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依然是個謎。
在發表于2月24日的《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兩位古氣候學家給出了迄今為止有關干旱在瑪雅崩潰中所起作用的最到位解釋。Martin Medina-Elizalde和Eelco Rohling利用來自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4個目前最好的古氣候記錄建立了一個氣候模型。
利用石筍、腹足類動物和介形亞綱動物記錄,研究小組將數據導入了較重的氧同位素氧18與較輕的氧同位素氧16的比例模型中——由于水蒸發到大氣中的緣故,降雨會使氧18減少。而來自Chichancanab湖的沉積物則為研究降雨如何使湖泊變得飽和提供了一個測量方法。
Medina-Elizalde和Rohling計算出研究人員之前確定的兩場最長且最嚴重的干旱——以瑪雅衰落中期的公元830年和928年為中心——使Chichancanab湖的水位下降了30%,而尤卡坦半島的全部年降水量則下降了約40%。研究人員指出,這種下降并沒有像之前的一些研究所表明的那樣嚴重,但是半島(主要由石灰巖構成)的地下水位即便對于降雨量的微弱減少也“極為敏感”。
研究人員表示,夏季是瑪雅人耕作并對貯水系統進行補充的主要季節,而中等程度的降水減少就導致部分沒有河流或其他水源的地區經歷比較嚴重的水荒,“社會解體、城市被拋棄就成為水荒的可能后果,特別是因為持續多年的干旱頻繁發生”。
墨西哥大學的瑪雅考古學家Keith Prufer認為,這篇論文為證明瑪雅文明“在鼎盛時期不得不與氣候變化作斗爭”——這將對其依賴降雨的農業系統造成巨大壓力——作出了堅實的貢獻。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氣候地質學家Gerald Haug認為這篇論文是一項“杰出的工作”,提供了“引人注目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與瑪雅的崩潰有關。但他同時強調,研究人員并不能因此而忽略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社會與政治的發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390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