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道亮 李力行 本報記者 馬黎 施雯/文 吳煌/攝
昨天,中華玉文化中心第五屆年會在杭州舉行。這個“中心”的名字你可能有點陌生,它是2008年成立的,兩年一次年會,而機構所在地就在良渚博物院。經中心主任、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提議,這一次配合年會推出的主題展覽,便是昨天開幕的“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玉器特展”。
這個九連墩墓,在考古圈里可是相當有名。200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1號和2號兩座墓,是夫妻異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楚國高級貴族,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 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玉器104件(套),是迄今所見出土玉器最多的戰國墓葬。而這次展覽展出玉器190件,也是墓葬發掘之后首次展出。展覽將持續到 2016年3月18日。
“厲害,厲害,你看這么小的東西上都刻滿了花紋,我們叫‘滿花’。”昨天,本報《文脈》老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明達也來了,當年,他主持發掘良渚反山王陵,震驚世界的玉琮王、玉鉞王、權杖在他眼下一個個出土,但昨天,他拿著手電筒,仔細看這個楚墓的玉器,還是被驚艷了,他指著一件羽人玉佩,“你看這個羽人,正背面都刻滿了,這些玉料哪里來的,還是個大課題。”
古人愛用玉,但是,每個時代的流行元素是不同的。
這次展出的一大波玉器,有玉環、玉墜、玉珠、玉管、玉帶鉤等等,但你會發現,就算是玉扁管,比大拇指還要小的,要用絲線串在玉佩上的小飾品,上面還刻滿了密密麻麻的谷紋,而且還雙面浮雕,真心壕。
“東周時期的玉器,最大的特點就是跟金器的關系很深,這是‘金玉同盟’的時代。” 藝術史學專家黃翠梅告訴記者,像“滿花”,西周末期已經有了,而到了東周,人們用玉的審美,開始模仿金器,有浮雕,有幾何化的紋飾,像這個谷紋,就是模仿 金器的花紋,“人們把中國式的金光閃耀的美感,表現在玉器上。”
確實,東周人的玉做得特別有立體感,比如龍形玉佩,妖嬈的S形,全身都是云紋,咪咪小的腳上還刻了弦紋,整體看起來,光影對比明顯,有種閃耀的感覺。
而且,東周人用玉的器形花頭精有點透啊,很多人給小孩取名字愛用這些字:環、珩、瑗、?,瓏、璧……但是,這些字長什么樣,估計你不知道,這次可以看看實物啦。
比如,文獻以璧孔徑和邊緣的比例不同,分為璧、瑗、環,璧的孔徑過大的,就是環。《羋月傳》里那塊像大號薄荷糖又像雙面膠的和氏璧,道具組到底有沒有做錯,可以來展覽現場,看看同樣是戰國的玉璧,驗證一下哦。
但是,玉字旁的字,美是美的,可不能亂用啊。比如展柜里有幾顆玉?,晶瑩剔透,也是蠻美的,但是這個?,意思是“送死者口中玉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6018.html
相關閱讀:
科學家發現人類在350萬年前開始吃肉和制造工具
370萬年前足印顯示人類直立行走時間遠早預計
俄羅斯海怪出沒 巨型魷魚5次襲擊漁船
考古學家發現地下有異常,挖開后竟然有如此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