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何沒有主帥?揭秘秦始皇陵驚天謎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稱為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東巡途中;蛟S秦始皇注定是一名歷史上的爭議頗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樣引起了后人的爭議。目前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于疾病,一說死于非命。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關于秦始皇之死,《史記》記述很多,分別見于《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處,死因已明,無可置疑。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時遭人行刺,身后的一輛副車被刺客用重錘砸得粉碎。隨后,又發現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和出言“今年祖龍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這些現象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為了消災避難,尋找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從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勞頓,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軍河套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與喪命咸陽而葬。”信還未發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宮(今河北廣宗附近)。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體質較弱。他為人又剛愎自用,事無巨細都要親自裁決;每日批閱文書一百二十斤,工作極度勞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溫,以上諸因素并發,促使他在途中病發身亡。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認為他死于癲癇。癲癇發作一般分四個時期:起初頭暈、胃部不適,繼爾突然意識喪失,隔肌痙攣,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暫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動、口吐白沫,最后數十分鐘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推測秦始皇幼時患有軟骨癥,時;贾夤苎祝运L大后胸部和鷙鳥一樣,聲音似豺狼,后來由于政務繁重,引發腦膜炎和癲癇等病癥。后來秦始皇渡黃河,癲癰病發作,后腦殼撞在青銅冰鑒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人處于昏迷狀態;當車趕到沙丘后第二天,趙高、李斯發覺秦始皇已死去多時。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從幾篇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史書推敲,發現了可疑之處。趙高是一名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國的罪人,他的父親受秦宮刑,母親是一名官奴婢。趙母在秦宮中生下趙高兄弟幾人,都是生而為奴。后來秦始皇聽說趙高身強力壯,懂點“獄法”,提拔他為中車府令。趙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后的種種表現,使人不得不懷疑秦始皇的死與趙高有關。這次出游隨從人員主要有趙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扶蘇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返回邊關。從突然的人事變動來看,這似乎是趙高等人的計謀。因為蒙恬領兵30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蘇的耳目;加之趙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后因秦始皇赦免,趙高才恢復官爵,趙高從此對蒙毅恨之入骨,發誓要滅掉蒙氏一族。趙高在秦始皇遣病重時遣走蒙毅,也為自己后來計謀的實施清掉了一塊絆腳石。

秦始皇死后,趙高采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法,三人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發布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同時,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后,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為了繼續欺騙臣民,車隊不敢捷徑回咸陽,而是擺出繼續出巡的架勢,繞道回咸陽。由于暑天高溫,秦始皇的尸體已經腐爛發臭。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買了許多魚裝在車上,迷惑大家。到了咸陽后,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趙高任郎中令,李斯依舊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權實際上落到了趙高手中。趙高陰謀得逞以后,開始對身邊的人下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發覺趙高陰謀后,就上書告發趙高。秦二世胡亥不僅偏袒趙高,并且將李斯治罪,最后將李斯腰斬于咸陽。趙高升任丞相,由于他是宦者,可以出入宮禁,特稱“中丞相”。

趙高的最終目的是要做皇帝,而他不能支配活的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重,對他來說是天賜良機,只有在秦始皇死后,他才能假傳遺詔,一步一步實施他的計謀。秦始皇是病死還是被害,目前尚無定論,如果是被害,趙高又是如何使秦始皇致死的?

郭沫若曾寫過一篇歷史小說《秦始皇之死》,曾這樣描述秦始皇死時的癥狀:右耳流關黑血,右耳孔內有一根寸長的鐵釘。郭沫若認為這是胡亥害怕夜長夢多,擔心趙高、李斯發生動搖而下的毒手,這事李斯和趙高事先也不知道。實際上趙高進行謀害的可能性比胡亥大,因為詔書、玉璽都在趙高手中,繼承王位的決定權也掌握在他與李斯手中。而胡亥即使弒父,如果得不到趙高、李斯的配合,不僅得不到王位,反而有殺身之禍。而趙高常隨侍在皇帝左右,趁機行事不露痕跡,所以比胡亥方便得多。

然而趙高為什么要謀害秦始皇?主要原因就是趙高唯恐扶蘇繼承王位。趙高曾對李斯講:“長子(即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全必用蒙恬為丞相。”如前所述,由于趙高跟蒙恬的關系,趙高對蒙恬、蒙毅恨之入骨,所以他不希望蒙氏尊寵,所以必須阻止扶蘇即帝位。但是秦始皇寵愛長子扶蘇,只有伺機殺掉秦始皇,才可擁詔立十八子胡亥。秦始皇平時居于深宮,戒備森嚴,趙高根本無法下手,現在他在旅途中病倒,這真是天賜良機,正如趙高勸胡亥時所說:“狐疑猶豫,后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所以他果敢地對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提前結束其生命,這完全有可能。

那么,趙高是否敢冒著弒君的罪名,去做這風險極大的勾當呢?事實上,趙高的言行已作出了最好的解釋。他對胡亥說“臣聞湯武殺其主,在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往,孔子著之,不為不孝。”趙高不僅有以上弒君議論,而且后來還有弒君的公開行動,當秦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后不久,大澤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燃起農民斗爭之火,這時,趙高認為天下已亂,準備篡位稱帝?沙写蟪加卸嗌偃四苈犓麛[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導演出一出“指鹿為馬”的鬧劇,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有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進入咸陽皇宮,把它獻給秦二世,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怎么把鹿說成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他們當中,有的怕得罪趙高,不敢說實話,只好默默不語;有的討好趙高,跟著說假話,硬說是馬;有的尊重事實,直言為鹿。事后,趙高認為直言為鹿的都是反對他的人,便將他們一一暗害。而對那些在事實面前表示沉默的人,特別是對那些存心說假話而巧于阿諛奉承的小丑,則成了趙高網羅的對象。趙高摸清了底細,不久使派他的女婿咸陽令閻樂率士兵千余人,喬裝謊稱為盜,闖入望夷宮,逼胡亥自殺,胡亥苦苦求免,閻樂驕橫地說:“臣受命于丞相,為天下沫足下。”胡亥無奈,只好自殺身亡。事后,趙高把玉璽佩在自己的身上,欲自立為帝,可是群臣一致反對,他無可奈何,只好立胡亥的侄子子嬰為王。從這般逼宮的行徑就可以看出,趙高這種心狠手辣的人,他弒君并不為怪。

這種觀點認為秦始皇之死,實質上是一場宮廷政變,而這場政變的導演是趙高,而扶蘇、蒙恬、蒙毅、李斯、胡亥等就是被他支配的犧牲品。至于趙高怎樣使秦始皇致死,這正是歷史上的缺頁。

是病故還是被害?這兩種觀點至今尚無定論。不過,人們對解開此謎充滿信心。據考察,秦始皇陵沒受破壞,秦始皇可能遺體尚在,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銀形成的水銀蒸氣對遺體有冷凝防腐作用。待秦始皇陵發掘之時,秦始皇死亡之謎自然而然就可以解開了。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第一位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1974年3月,臨潼縣晏寨公社下河大隊西楊生產隊的幾個農民正在打水井,突然,從地下三四米深處挖出了一個奇怪的東西——一個陶土燒成的人頭。但這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什么令人驚奇的東西——不就是一個“瓦盆爺”嗎!

據說很久以前,這里只要打井或挖墓穴,就會有這些“怪物”出現,伴隨這些“怪物”的,不是井水忽然枯竭,就是新墓穴突然倒塌。有時候,“怪物”還會直直地在井壁上出現,“鼓嘴瞪眼”地非常嚇人。

后來這里又挖出一個“瓦盆爺”,這次碰巧被一位叫藺安穩的中國新聞記者碰到,敏感的記者給《人民日報》寫了一篇內參:《秦始皇陵出現一批秦代武士陶俑》,很快引起了有關部門領導的重視。后來,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陜西文物考古工作者組成了“秦始皇秦俑考古發掘隊”,經過一年的努力,一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約6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的巨大秦兵馬俑坑再現于世,成為驚動世界的大新聞。后來又相繼發現了面積6000多平方米的二號坑、面積520平方米的三號坑以及現在尚未建成的四號坑。三個兵馬俑坑自北向南,呈品字形分布,總面積達二萬多平方米,足有三十多畝地大。

1978年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秦兵馬俑后說:“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自此,秦俑戴上了“世界第八奇跡”的桂冠。

兵馬俑以陶俑和陶馬為主,制作細膩精致,形神兼備。陶俑個個個性鮮明,表情、神態、姿勢、衣著千差萬別,反映出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兵種、不同職位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陶馬比例非常勻稱、和諧,匹匹勁健有力,雙耳前豎,兩眼注視前方,形象逼真生動。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兵馬俑陪葬在秦始皇陵呢?眾所周知,秦人有好勇尚武之風,而秦國正是用武力征服了六國,所以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仍然能擁有強大的“秦之銳士”。這大概就是這些秦始皇兵馬俑的由來。因此有人說,秦始皇兵馬俑可能就是始皇帝生前統帥作戰情形的再現。

在現在已經發掘的一、二、三號三個兵馬俑坑中,整齊布列著三個戰陣,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一支完整的作戰部隊。各個兵種都十分齊全,有車兵、步兵和騎兵,還有穿戰袍,腿扎護腿,足蹬戰靴,左腳向前與右腳形成八字形,左臂橫曲前胸,右手伸開,成射箭姿勢的立射武士。

在三號坑北部,兩排南北對面站的武士的最東頭,站著一位領隊。整個坑的戰陣,表現出這里是秦俑坑的統帥部,也叫軍幕或指揮中樞。但是,這里沒有發現主將,也就是整支部隊的統帥。為什么會這樣呢?現在還沒有準確的答案。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一生好權的鐵腕皇帝,死后還要緊緊抓住兵權,由自己親自統率千軍萬馬。

當然,以上僅是對兵馬俑的一種猜測。實際上,關于兵馬俑,世間從未見過文字記載。特別是司馬遷的《史記》對始皇陵的規模、建置和陪葬的富麗,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卻只字沒有提到過兵馬俑。這也使兵馬俑在世人的眼里增添了一層更加神秘的色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8911.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