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鋼板厚薄和汽車安全有關系嗎?真相在此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科學探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

“去4S店買車,在鋼板上按兩下,就證明自己是個老司機了?”

問:鋼板厚薄和汽車安全有關系嗎?

答:沒有直接關系。

一場穿越時空的碰撞

我們先來看一個碰撞測試,這是一場2009年為了紀念IIHS成立50周年的實驗,用來碰撞的兩輛車分別是1959款雪佛蘭Bel Air和2009款的邁銳寶,1959款Bel Air絕對算是個大塊頭,軸距剛剛達到3米,整體長度則達到了5.4米,比當今加長版的寶馬7系還要長,而它的車身及主要零部件全部都由鋼材組成,整備質量達到近1.7噸。相比之下,有著當代流線型設計的邁銳寶,更像是個脾氣溫順的小伙子,讓它同爺爺輩的Bel Air面對面進行對撞,貌似很難占到便宜。

碰撞測試以64km/h時速進行,偏置率50%,Bel Air的前擋風玻璃是采用較直立且延伸至側面,彎曲率較大的玻璃。在A柱收到撞擊變形后,前擋風玻璃立馬就不知飛到什么地方去了。由于沒有任何緩沖和吸能設計,保險杠已經差不多被擠壓進駕駛艙。雖然發動機蓋從材料上符合人們喜聞樂見的鐵皮厚標準,但結果是一旦這輛汽車發生碰撞,過往行人一定會遭殃。

相比之下邁銳寶碰撞得更嚴重,整個車頭幾乎變成扁平,但更有經驗的車架設計確實卸掉了許多沖擊力,發動機在碰撞后明顯向下沉,因此駕駛艙幾乎完好,碰撞假人的損傷也要比Bel Air小上很多,再加上安全氣囊保護,效果立竿見影。

GOA車身技術

GOA全稱Global Outstanding Assessment,是根據世界很多國家的安全標準,結合眾多的實際交通案例,反復進行了許多碰撞試驗后,研發出來的一項被動安全技術。

其原理是:在碰撞時,汽車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把沖撞力切斷、吸收,再經由整體式車身,把力量均勻分散至車身各部分骨架,盡可能降低內部空間的變形程度,最大限度保護座艙中的駕乘者。

目前所有的汽車廠商都在使用這樣的結構造車。

由軟到硬再到軟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乘客出發,與乘客直接接觸的部件在碰撞時越軟越好,大家不妨想象下墊個枕頭撞墻和墊塊磚撞墻的區別。

從座椅、安全帶、氣囊一直延伸至駕駛艙框架,整個框架必須做到足夠硬,在碰撞時盡量不變形,保證成員的生存空間。

從駕駛艙框架向車頭和車尾延伸,又要開始做到軟(相對于駕駛艙框架的硬),這里的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車身的吸能結構,包括縱梁,各種加強筋等,我們需要它們在車輛發生碰撞時將能量合理分配至車身并大部分吸收;另一部分是車身的覆蓋件,行車安全包括到對行人的保護,出于這方面考慮,現在很多車型的前后保險杠使用了塑料或其他非金屬結構,而發動機艙蓋也被換成了薄型鋼板或者鋁合金結構甚至是ABS工程塑料。

有人要問了:“你的車軟,我的車硬不就行了?”其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量不會憑空消失,如果碰撞時你的車沒有吸收能量,那就只能乘客自己來了,后果可想而知。

騰訊汽車總結:鋼板的厚薄是老司機留給大家的錯誤觀念,行駛安全主要靠大家的安全開車方式,并不是鋼板越厚就越安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36571.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