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將于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向公眾免費開放。位于上海市滬青平公路3993號的博物館建立在崧澤遺址原址之上,展覽環境全是模擬遺址環境建成。博物館還將展出共155件文物,除其中幾件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過,絕大部分是首次展出。
12日,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迎來了藏品開箱入藏的日子。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帶領滬上媒體參觀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原址上的遺址博物館崧澤遺址發現于1957年,地處現在的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是上海最早有人類生存的地方。1960年以來,上海博物館考古隊對這處古遺址進行了五次考古發掘,發現了上海最早的先民蹤跡,從而把上海的歷史一下前推至6000多年以前,顛覆了“古代上海是個歷史不長的小漁村”的長期誤解。
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建立在崧澤遺址原址之上,總用地約1.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680平方米,不過相較整個崧澤遺址約5萬平方米的保護范圍而言,這還是很小的一部分。
據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介紹,遺址博物館的底下就是崧澤遺址原址所在地的一部分,原址的所有文物已經清理完畢,且已回填,建設對遺址不會造成不良后果。崧澤遺址總共出土的千余件遺物入藏上海博物館,其中有155件在這次回歸遺址展出。
“崧澤遺址博物館的展覽環境是模擬遺址環境。周邊其他地方還有遺址存在,作為一個保護范圍,適當時期會繼續發掘。因而崧澤遺址博物館還承擔遺址保護的責任。”張嵐說。
從外觀來看,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形態猶如古老村落的縮影,將小橋、流水、村落和庭院融入整個建筑之中。內部則由一個基本陳列廳、一個臨時展覽廳、一個多功能廳和一個考古體驗廳等部分組成。
據復旦大學考古文博學系教授高蒙河介紹,博物館展覽將按照“發現崧澤遺址”、“走進崧澤社會”、“傳承崧澤遺產”三個部分組成。展覽設計一部分是通過展柜展出崧澤遺址出土的文物實物;另一部分是模擬考古遺址的一些復原場景,令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參觀了一圈之后,記者發現崧澤遺址博物館最令人新奇之處在于,博物館的展覽環境處處模擬遺址環境。遺址展廳入口處,仿造的是上海古遺址地層的切面,切面上鑲嵌著影影綽綽的投影,是仿造原來出土的一些陶器上刻畫的符號,同時還有一些陶器和貝殼;進入展廳之后,展廳剖面是模仿原來考古地層的剖面設計的;此外還有通過考古復原的“上海第一人”以及崧澤先民死后的墓地等。
4個“上海第一”
崧澤遺址通過考古發現了4個上海第一:“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房”和“上海第一井”。它們都將通過不同的展陳方式在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得到展現。據高蒙河介紹,崧澤遺址共包括3個文化層,從早到晚分別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吳越文化,而4個上海第一的發現幾乎都出自最早的馬家浜文化遺存。
“所謂的‘上海第一人’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上海地區最古老的人類頭骨,距今約6000年前的馬家浜‘上海人’。這次發掘清理了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墓葬7座,其中6座為單人仰身直肢葬,1座為俯身葬。這座俯身葬墓中的遺留頭骨保存較好,經鑒定是一名年齡在25至30歲之間的男性。這些墓葬里發現的上海地區最早先民遺骨,叫做‘上海第一人’。只可惜,他的軀體部分已經腐爛,再也看不到了。他為什么俯身被埋?也成了一個謎。”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博物館根據考古發現的頭骨,結合成像技術復原的“上海第一人”的容貌。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上海第一井”深2-3米,過去水井一直被認為起源很晚,古人一直擇水而居,有了水井之后,人就可以離開河邊了。據高蒙河介紹,“上海的第一井”有一個特點,是直筒形的,不是鍋底形的,史上最早的直筒形的水井到現在仍然是中國發現的,有接近6000年歷史,以前的考古發現大概到4500-5000年前才有水井,這口水井當時可能有多種功能:一是提供可以直接飲用的水;二是在崧澤發現了最早的水稻遺址,這些水田的灌溉可能要利用水井的水;三是制作石器要運用到切割工藝,用水井里的水來對其進行冷處理。這口井在即將開館的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也將得到復原展示。
“上海第一稻”,是目前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開啟了人工栽培水稻的先河。
此外崧澤遺址博物館還將展出考古出土的文物共155件,大部分出土于崧澤遺址。包括馬家浜文化的陶豬,崧澤文化的折角足盆形大陶鼎、三口器等。“我們希望通過崧澤遺址博物館的展出方式,把文物考古變成文化的利用,正式地讓觀眾跟它零距離接觸,感受6000年前祖先篳路藍縷開拓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考古人員的介紹層面。”高蒙河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9753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