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探索生命基礎:四十億年前原始DNA有序自組裝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科技訊】12月8日消息,小時候特別喜歡看一本本不太厚的彩頁《百科全書》,圖文搭配詳細講解了億年前的恐龍時期一直到人類文明時期,所有生物的毀滅和進化過程。地球上一切的生物都來自于海洋,導致現在對大海讓小編有一只莫名的內心平靜,但同時也夾雜著恐懼,一直學不會游泳還差點被淹的經歷如今也歷歷在目。

  浩瀚的宇宙經歷了多少億年的變遷我們無從知曉,人類的力量始終是有限但也無限的。通過人類科學家、考古學們的研究,對于地球幾十億年里的變遷我們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人類的進步不僅僅的為了研發科技走向更好的未來,關乎地球的整個歷史進程也同樣成為我們探索世間萬物根源的基石。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由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和米蘭大學共同完成的新研究稱,在大約四十億年前,類似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片段可能通過自組裝的方式,形成重復的長鏈分子,并最終成為原始生命的基礎。

  圖片顯示的一滴濃縮的納米-DNA,其中含有偏振光下才能看到的液晶滴(左側)。這些液晶滴扮演著“微反應器”的作用,短鏈DNA可以在沒有生物學反應的情況下自組裝形成長鏈的聚合物。

  盡管對古礦物質組成的研究已經為35億至38億年前(地殼穩定之后約5億年時)的細菌演化提供了部分證據,但在這些單細胞出現之前發生的事情,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論文共同作者、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物理學教授諾爾·克拉克(Noel Clark)介紹,此次的新研究揭示了核酸的非生物起源中一個重要的階段,而核酸正是生物有機體的基礎。

  該研究由米蘭大學的托馬索·貝利尼(Tommaso Bellini)主持,論文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20世紀80年代,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杰出教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托馬斯·切赫(Thomas Cech)發現核糖核酸(RNA)能通過化學方式改變自身結構,他和同事們發展了“RNA世界學說”,即原始生命來自一個RNA鏈“池”,能夠利用環境中已有的簡單分子合成長鏈分子。諾爾·克拉克稱,目前大多數生命起源研究者的意見認為,RNA鏈太過特化,因而不可能是隨機化學反應的產物,新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解釋。

  新研究揭示了DNA片段的自組裝機制,這些片段只有幾納米長,能組裝成有序的液晶相,這些液晶相組合體具有驅動化學鍵形成,并連接短鏈DNA形成長鏈分子的能力。這一過程無需生物學反應。液晶是物質介于液體和固態晶體之間的一種形態,它能像液體一樣流動,但其分子排列更像固態晶體。

  近幾年來,該研究團隊一直致力于探索DNA在早期地球如何出現的假說。該假說認為,DNA的出現方式與其結構特征和自組織的機制有關。在“前RNA世界”(pre-RNA world),核酸分子(DNA和RNA)片段的自發組裝可能為后來的聚合物——由大量重復的單元組成——形成提供了模板。

  克拉克說:“新發現顯示,在合適的化學條件下,小的DNA片段可以自發組裝成許多短的雙鏈分子,并合成更長的聚合物,從而為RNA世界提供一個RNA前體路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4467.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