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探索8月27日報道 據美國《連線》雜志報道,在20世紀60年代的冷戰時期,隨著太空競賽不斷升溫,另一場競賽也開始了:這就是競相到達地心而展開的爭奪戰。也許前蘇聯和美國無法鉆到地心這個深度,但是它們可以嘗試著鉆到所謂的莫霍界面(Moho)——更正式的叫法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實際上是指地殼與地幔間的臨界面。從理論上說,它是主要固體外殼和充滿巖漿的地幔之間的一個分界面,但是這種說法存在很大爭議。
自從美國推出一項力圖達到這個深度的鉆探項目之后,前蘇聯也加入了鉆出世界最深洞的這場競賽中。迪安?杜恩在《地球科學》一書中寫道:“在1960年到1962年的太空競賽期間,經濟利益與國家驕傲的結合促使前蘇聯科學家計劃鉆出一個‘俄國莫霍鉆探洞(Russian Mohole)’,旨在趕超美國鉆探項目之前到達地殼與地幔間的臨界面,以獲取地幔巖石樣品!
此最初目標確定后不久,前蘇聯就雄心勃勃地開展工作,以更好地了解貴重礦物是如何形成的。蘇聯人將其努力鉆探的希望最終定在人跡罕至的帕欽加地區(Pachenga)。前蘇聯正是在這里鉆出有史以來最深的洞,洞深超過7英里(約11.2公里)。以下就是美國《連線》雜志公布的有關照片。
1、在科拉學院里展開鉆探
在此照片中的科拉學院里,俄國鉆了15年多才鉆到地殼下40226英尺(合12261米)的深度,這項世界紀錄至今未被打破。不過,雖然這項活動作為探索任務進行得非常成功,但外界對此位置的地質發現知之甚少,因為他們將這些褪色的前蘇聯科學機器丟失了。斯坦福大學地質學家和鉆探專家馬克?卓貝克表示,科拉超深鉆洞是宏大的超深洞鉆探項目領域的“一個異常之物”。
2、特制鉆頭用于鉆超深洞
從理論上說,鉆超深洞的過程非常簡單,就是將這樣的一臺旋轉鉆機安裝在一條鉆桿的底部就可以了。當它鉆到此洞底時,威力強大的發動機將會鉆破洞底,這樣此洞就會不斷加深。液體不斷從此洞中旋轉著進進出出,以冷卻鉆頭并維持此鉆洞的穩定性。當鉆頭磨壞后,工人就會另換一個。
雖然鉆洞的基本原理眾所周知,但是鉆一個超深洞卻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在鉆到地表下如此深的地方時,期間前蘇聯就遇到了一系列技術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地殼深處的過熱問題。負責科拉超深鉆洞的工程師利用有限的資源想出了有效的制冷方法,從而能夠讓幾十個特制鉆頭在超過600華氏度(合316攝氏度)的高溫下正常工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5531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