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早期的恒星是“雙胞胎”,形成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兩億年時期
據美國太空網報道,多年以來,天文學家認為宇宙中形成的第一顆恒星是獨立的,但最新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宇宙最早的恒星誕生時應當是“雙胞胎”。
科學家最新模擬顯示,宇宙最早期的恒星是“雙胞胎”,形成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兩億年時期最早的恒星是以氫氣和氦氣冷星云叢形式合并成恒星晶胚,天文學家認為最早的恒星應當質量非常大,目前的望遠鏡無法觀測到第一代恒星誕生時的情景,但是計算機程序可以模型最早恒星的形成,讓天文學家洞悉它們的形成狀況。之前的計算機模擬顯示,最早期的恒星質量非常大,其質量是太陽的數百倍。負責這項模擬實驗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生馬修-特克(Matthew Turk)稱,雖然之前曾提出過雙恒星系統理論,但從未在宇宙模擬實驗中運行實現。
雙恒星、甚至三恒星系統在當前宇宙中很常見,它們典型的特征是質量小于宇宙初期的恒星。在這項最新模擬實驗中,特克和他的同事——斯坦福大學的湯姆-亞伯(Tom Abel)和密歇根州大學的布萊恩-奧謝亞(Brian O’Shea)通過更精確的信息更好地模擬了早期宇宙第一批恒星的狀況。
當他們運行這項模擬實驗時,特克稱實驗結果是非常令人驚奇的,他們發現氣體云的殘骸碎片,這暗示著該區域形成過雙恒星系統。特克在接受美國太空網站采訪時說:“當我們開始模擬時,我們并不知道它是雙恒星結構。”
究竟早期恒星中有多少雙恒星系統尚無法確定,目前需要進行更多的模擬實驗才能獲得更多的信息。特克說:“這是一項突破性研究,之前我們總認為最早的恒星是單獨的,但現在可以證實早期恒星體系可以是‘雙胞胎’。該雙恒星體系可能存在于宇宙大爆炸后2億年時期。”目前,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7月10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奧謝亞稱這與銀河系暈輪中古老、低質量恒星的觀測結果非常相似。
奧謝亞解釋稱,這些早期恒星和一些星系發生合并,之后就形成當前的星系。通過觀測早期恒星和分析它們的成份,天文學家能夠評估出宇宙最早期恒星的平均質量。該模擬實驗評估結果顯示,最早期恒星的質量并不像之前所預測那么大,它們的平均質量為30-40個太陽。同時,這項模擬實驗還解釋了超大質量恒星之間的差異,結果顯示早期恒星并非質量那么大,而且存在著質量更小的雙恒星系統。
這項關于早期宇宙雙恒星系統的研究暗示著早期宇宙中存在著伽馬射線暴。伽馬射線暴通常被認為是超大質量恒星快速旋轉然后崩潰時產生的,這種注定滅亡的恒星通過同伴恒星進行旋轉,并不斷地剝去同伴恒星的外層部分。
奧謝亞稱,早期宇宙具有雙恒星體系暗示著伽馬射線暴在宇宙較早時期就存在著,2013年美國宇航局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將發射升空,它將比其他望遠鏡洞察更早期的宇宙狀況,并能夠觀測到帶有伽馬射線暴的超新星。
宇宙早期存在著雙恒星體系還暗示著能夠探測到令人難以捉摸的重力波。目前研究小組計劃進行更多的模擬實驗,從而描繪出早期宇宙中雙恒星體系的普遍程度,以及預測這些恒星的質量大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67303.html
相關閱讀:
容易撞上地球的小行星 威脅小行星圖塔季斯每4年與地球親近一次(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黑暗行星 僅有不到1%光反射
太陽幾乎是迄今為止測量過的最圓的物體
二戰十大著名坦克:差點毀滅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