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一個人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或傾向。良好習慣的形成,對成人來說,常通過有意的自我控制和努力,自覺地實現,對于兒童,由于其自覺性不強,自控意識和能力較低,要依靠外界力量,主要是通過教育培養方可達到目的。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聽課習慣
學生課前預備鈴響作好上課準備,書本、文具放在指定位置,靜候老師來上課;上課時,坐得穩,靜心聽老師講課,聽同學發言,聽得入耳、入心,邊聽邊思考,這都是聽課習慣,應該從一年級開始培養,聽課的習慣不是學生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老師反復練習,及時提醒和評判。同時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以建立起良好的聽課習慣。
2.審題習慣
小學生因審題不嚴而導致錯誤的現象嚴重。特別是中低年級十分常見。因此,培養學生審題習慣與培養學生解題能力同樣重要。教師要從低年級起,通過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審題的重要性,增強審題意識。同時還要教給學生審題方法,建立解題的基本程序,如審題——列式——計算——驗算——作答等,把審題擺在解題過程的第一位。對于高年級學生則要求整體把握題意,逐詞析義,以求審題準確無誤。長期這樣堅持,可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3.驗算習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熱心于作題目,一旦作完,便萬事大吉。至于正確與否,已無心顧及了,不愿回頭驗算。其實只要稍作驗算,就會發現自己的錯誤。因此培養學生驗算習慣對于學生學好數學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驗算作為解題過程的基本環節之一加以強調,讓學生知道驗算的意義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養成解題驗算習慣。
4.總結習慣
學生學了某一類習題的解答方法,學完一個課時的內容,學完一個單元乃至全冊,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總結,總結一類習題的解題規律及方法,總結一課時的主要內容。小學畢業階段還要指導學生對知識的“塊”和知識的“線”進行概括、總結等。這種習慣一經養成,有利于學生將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使學生從整體上去掌握知識要領,形成數學能力。
5.質疑習慣
凡事問一個“為什么”,這種習慣實質是一種刻苦鉆研、不斷進取的精神。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辈欢蛦,不要不懂裝懂。
6.書寫規范化習慣
小學生數學作業書寫規范化的基本要求有二:格式正確,書寫美觀。就前者而言,不同類型的題目和練習有不同的書寫格式。如解應用題與一般的四則計算的書寫格式有區別;解方程與脫式計算書寫格式不同。至于書寫美觀,它與格式正確密切相關,前者作得好,它才有作好的可能。教師要用統一的書寫要求規范全體學生的作業,諸如字的大小、空行、題目的排列、錯題更正的形式、卷面的整潔度等,要求全班學生一致,不合要求的要重作。長期堅持這樣,學生才會重視書寫,養成書寫規范化的習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培養學生聽課、讀書、驗算、總結、質疑、書寫規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優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為確保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1114306.html
相關閱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
初中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中國教育在線
如何端正學習態度
學習動力之二:改變貧窮的愿望
讓高中生出類拔萃的十大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