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察力是活動的源泉、門戶和開端
一切較高級的、較復雜的活動如等都是在觀察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人如果對周圍的事物不能進行系統周密的觀察,他的就缺乏深厚的基礎,也是表面的、膚淺的。
智力的門戶是耳目,F代科學證明:人的所獲得的信息,80~90%是通過視覺、聽覺收集的。所以一個人要想發展自己的智力,首先就必須把觀察的大門敞開,讓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斷進入自己的。如果一個人堵住觀察的大門,老是讓信息吃閉門羹,那么,他的智力不僅不會提高,反而會每況愈下。
心理學專家認為,在缺少日常刺激使感覺起作用很少的環境下生活的兒童,會使他們的知識內容顯得蒼白無力,而且注意力渙散,易受暗示,缺乏。另一個實驗表明:“僅僅遮斷觸覺刺激,也會使被試者智力遲鈍與手指尖的靈巧性下降,感情容易沖動,并出現離奇古怪的思維。”
既然缺少一般性的感知,就會使智力活動受到如此明顯的不良影響,那么,缺乏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對智力活動的消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大量的事實證明,觀察力是一個學者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認識來源于經驗。我國著名科學家李四光以他敏銳洞悉各種現象的觀察力著稱于世。他走到哪里,就觀察到哪里,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觀察機會和意外情況,無論是出國講學,參加國際會議,還是旅行、散步,他都要找機會進行地質觀察。1936年他出國講學取道美國回國時,在橫跨美洲大陸時,停下六七次,專門爬山考察地質。1949年以后,他從英國回國途中,經過意大利和瑞士,也進行了野外地質考察。長期的野外考察和地質實踐,練就了他對祖國山川大地的敏銳觀察力。中國著名學家司馬遷將學習與觀察結合起來,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他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并寫出了千古不朽的《史記》。
(2)觀察力是提出與解決新問題的前提
人類如果要進步,就要不斷地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一個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人,即使在眾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中也能發現新問題。我國古代的名匠魯班上山時被草葉劃破了手指,他從草葉邊緣呈鋸齒形的特征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德國著名的科學家魏格納病在床上,仔細觀看起一幅世界地圖來。普通的一張世界地圖,人們不知看了多少遍,而魏格納卻通過觀察發現,各大洲的邊緣,像鋸齒一樣參差不齊,卻恰好可以互相拼接在一起,由此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后來得到證明,一舉成名。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有一次發現許多昆蟲落到一種特殊植物的葉子里面,植物受刺激后,分泌出一種消化液,把昆蟲吃掉,變成這種植物體的營養。后來達爾文經過16年的觀察研究,寫出了《論食蟲植物》一書,為學研究做出了貢獻。
我國著名的藥物學家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著名學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都是他們不辭勞苦,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實地觀察的結晶。
(3)觀察力是學習活動的必要條件
學習活動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智力活動的基礎就是觀察。沒有一點觀察力就無法寫,無法解題,無法。觀察力在人的一切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將來要當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或領導人都應具備高度敏銳的觀察能力。蘇聯家贊科夫經過幾十年研究,發現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觀察力差。學習的基礎是以間接經驗為主,直接經驗為輔。而觀察是同學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重要途徑。有的國家,小學上自然課要求用80%的時間去考察,掌握直接感性經驗。上、、生物課要求用60%的時間來觀察、實驗。上、、生物課 復習方法,則要求用50%的時間來觀察和實驗。因此,要求同學們在學好功課的同時,應盡量參加科技活動,進行實踐中的認真觀察。
廣西桂平縣李超麗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學校氣象哨的,抄寫氣象,搜集民間諺語和老農看天的經驗。為了觀測氣象,他還在家里養了泥鰍,自制食鹽晴雨紙,每天堅持早、中、晚三次觀測天氣的變化;旧险莆樟饲缬昙埮c天氣變化的規律。這個例子說明,從學生時代起,就應該在實踐中培養良好的觀察事物的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33024.html
相關閱讀:想象力的培養
7技巧提高你的學習效率
論高中數學教學中提高學困生學習效率的策略
提高學習效率的經驗
想象力是認識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