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征文:風雨滄桑顯巨變 六十春秋鑄輝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小學作文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征文:風雨滄桑顯巨變 六十春秋鑄輝煌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毛澤東思想、dxp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團結一心、艱苦奮斗,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斷改革創新;堅持立足資源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推進科技進步。經過歷屆市委、政府領導集體的不懈努力,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最新二屆市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吸取歷屆班子的執政經驗,以“求實、創新、爭先”的意志品質和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的精神,發揮優勢、突出重點,難中破困、逆中求進,走出了一條適合##特點發展的道路,創造性地提出了民本##執政和發展理念的施政綱領,即“產業興旺、城鄉秀美、文化繁榮、民生殷實、社會和諧、走勢強勁”六大目標、九項工程和以新型工業化帶四化的發展戰略重點,使##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全面提速,加快發展”的新階段。
  
    一、三產興旺成果顯著
    
    (一)經濟總量實現大突破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市委、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圓滿地完成了各個規劃時期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國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8年##市經濟總量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實現GDP1105.74億元,總量在##省排名第二,在長江沿岸六省十二地級市中名列第三,比1949年增加1104.5億元,比1978年增加1091.92億元;2008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達到21410元(約合3135美元),比全省高出3889元,比1949年增加21355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有1950年的11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431.97億元,年均增長20.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0.72億元,是1950年的756倍,年均增長12.1%;財政總收入71.08億元,是1952年的1914.8倍,是1978年的29.7倍,57年年均增長1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45元,比1987年增長10.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4751元,是1958年的118.8倍,是1978年的58.7倍,與1958年和1978年相比,年均分別增長10.0%和14.5%。
      
    (二)第一產業總量擴大
        
    解放初期,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僅為1.16億元,到1978年也只有6.07億元,隨著技術及現代化的應用,##第一產業總量不斷擴大,從農業大市逐步發展成為農業強市,到2008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90.22億元,比1949年增加189.06億元(現價),占GDP比重17.2%,比1949年下降75.8個百分點。一是農林牧漁總產值結構進一步改善:建國初期乃至到改革開放前期,##農業內部結構仍然是以種植業為主,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農業精細化養殖得到長足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結構比由1949年的85.0:2.0:10.4:2.6調整為2008年的40.4:2.6:42.6:14.4,其中牧、漁業占比分別上升32.2和11.8個百分點,農業占比下降44.6個百分點,林業占比略微上升0.6個百分點;養殖比由1949年的13%提高到2008年的57%。二是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推進:目前,##糧食、林業種植和牧業、水產養殖大戶逐年增加,據農業部門統計共有近4萬戶,涌現出了華容、湘陰全國水產百強縣、##縣、湘陰縣全國生豬百強縣;2008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80家,10大產業鏈條建設,打破了傳統農業的經營格局。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生態品牌農業意識增強。據農辦統計,全市水稻優質率達到72.6%,棉花優質率99%,瓜果蔬菜優質率達到99%以上,名特優水產品放養面積66萬畝,達到63.4%以上,出欄生豬優質率達到75%;無公害農產品總認定面積達420萬畝。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59.76萬噸增加到2008年的293.14萬噸,增長了3.9倍;全市無公害農產品193種、綠色食品78種、有機食品48個;全市1929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擁有“正虹”、“岳泰”、“長康”和“福湘”4個中國馳名商標,“正虹”、“岳泰”2個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企業8家,##名牌產品28家,##著名商標43件。四是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傳統的人力耕作大多被機械化所取代,過去40天的“雙搶”期現在不要一星期,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51年的0.01萬千瓦增大到2008年的404.57萬千瓦;昔日漆黑一團的山村夜晚,現在電燈明亮、熒屏閃爍,2008年農村用電量61764萬千瓦時,比1949年6187萬千瓦時增長了近9倍。產業結構的優化,多種經營的格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活力,壯大了農村經濟,提高了農民收入,改變了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
     
    (三)第二產業比重上升
       
    60年來##第二產業發展經歷了從“有”到“大”,由“大”變“強”的階段,第二產業增加值由1949年的394萬元發展到1978年的5.81億元,到2008年已增加到571.80億元;占GDP比重51.7%,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別上升48.5和9.7個百分點。
       
    ##市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由1949年的22家發展到2008年的1066家,年均增加18家,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0.13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689.73億元,年均增長17.1%;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由1949年的385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492.87億元,比去年增長20.0%,對GDP的貢獻率達59.3%。增加值總量1998年超過株洲后進入全省第二,僅次于長沙,成為全省的第二大工業經濟強市。一是新型工業化推動產業結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60年來,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經濟增長有了明顯的提高,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49年三次產業構成為93.0:3.2:3.8,可以看出##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農業經濟的發展,二、三產業所占比重甚乎其微。1978年黨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產業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三次產業構由1978年的43.8:43.0:4.3調整為 2008的17.2:51.7:31.1。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成為占據國民經濟地位的主導力量,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經濟學家錢納里認為人均GDP達到2120-4230美元左右(2008年##約為3135美元),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其產業結構為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到20%以下(##為17.2%),第二產業比重(##為51.7%)高于第三產業(##為31.1%)。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二是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集群化是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60年來##工業突飛猛進,特別是“十六”大以來,##規模工業更是得到長足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按增加值排名)石化(157.92億元)、食品(98.85億元)、建材(36.71億元)、機械(28.51億元)、紡織(26.72億元)、造紙(20.98億元)、電力(18.76億元)、醫藥(14.41億元)、廢舊回收(12.56億元)等九大支柱暨優勢產業,2008年共實現增加值415.42億元,比去年增長17.0%,比2000年現價增長4.89倍,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84.3%,對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2.8%。特別是醫藥業發展迅速,2008年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46.8%。三是園區工業增長提速。工業園區是近幾年##工業朝集約化發展邁進的產物,特別是實施民本##建設的五年來,全市工業園區呈現超常發展,目前全市已形成“六省級六市級”12大工業園,2008年六大省級工業園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46.64億元,同比增長23.7%,其中增速前三名的臨湘化工農藥工業園、云溪工業園、湘陰工業園、分別增長73.0%、49.0%和34.5%;六大市級園區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62.09億元,同比增長24.2%,其中增速前三位的君山工業園、華容工業園、##縣工業園分別增長50.5%、30.9%和30.1%。四是工業區域布局日趨優化。規模工業中中省、市直企業獨撐天下的格局被日益壯大起來的區街工業(樓區、云溪、君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湖風景區)和縣域工業(六縣、屈原區)所打破。2008年中央省市直企業實現增加值146.09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的29.6%,區街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09.87億元,占比22.3%,縣域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236.91億元,占比48.1%。
      
    (四)第三產業全面發展
        
    60年來##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第三產業門類已有建國初期的2大類完善到如今的14大類22子類,凸顯出全面發展態勢。第三產業增加值由1949年的475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343.72億元,其中1978年到2008年增加值現價增加了341.78億元,年均增長13.8%。近幾年來以航運物流業、現代旅游業和大商貿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已成為##第三產業發展的炫目明星。一是航運物流業成為現代服務業的新秀。##物流業伊始于上世紀90年代##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拓城活港”戰略,經過幾屆黨委政府的努力,2004年依托城陵磯港口打造##現代航運物流業被正式提高到產業戰略高度,先后興建了太陽橋物流園、城陵磯港物流園、楓橋湖物流園、中南大市場物流園,特別是目前興建中的物流產業基地--城陵磯新港,初步形成了“大市場、大流通、大商業”的網絡基礎格局,成為了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的新秀。1978年全市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實現增加值僅為0.41億元,到2008年增加到42.52億元,年均增長12.7%;貨物周轉量由1952年的3.16億噸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11.69億噸公里,年均增長6.6%;港口貨物吞吐量由1970年的80.8萬噸增加到2008年的7266.6萬噸,年均增長12.6%。二是現代旅游業有效整合特色資源。##旅游資源豐富,全市共擁有單體旅游資源590處,包含有8個主類,27個亞類,97個基本類型,##旅游從1979年起步發展至今,經歷了從事業接待到產業經濟的飛躍,實現了從小行業到大產業的跨越,以“名山、名水、名文、名人、名村”等特色為起腳點,融入“先憂后樂”、“團結求索”等濃厚的文化底蘊,使得旅游資源得到有效整合,特別是隨著近年來對##樓景區的擴建,形成的以##樓新景區為中心的歷史文化洞庭風光旅游區,已經成為了##旅游業的龍頭。接待國內游客由1979年的46.9萬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1182萬人次,年均增長11.8%,近五年接待游客總數占改革開放以來接待游客總數的95%以上;實現旅游總收入由1979年的18.7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65.35億元,年均增長41.7%;接待入境旅游者由1979年的858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14.16萬人次,年均增長19.3%;旅游創匯1979年僅有3.6萬美元,2008年提高到2118萬美元,年均增長24.6%。另外依托“洞庭天下水、##天下樓”這一特色資源,2007年##被福布斯雜志評為內地前20佳宜居城市,吸引了全國股價最高的明星房地產企業保利房地產股份公司和廣州著名黃河集團公司紛紛搶灘洞庭湖東岸,為##現代服務業的超常發展聚集了后勁,放大了##第三產業發展的“洼地效應”。三是傳統批零商貿業形成大商業格局。建國初期物質匱乏的年代,##商貿僅停留在材米油鹽等簡單生活商品范圍,1949年全市商業增加值僅為172萬元,到1978年也僅為6657萬元。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商業等到了快速發展,兩湖平原物質集散地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吃、穿、喝、樂等商品范圍不斷擴大,門類齊全,品種全面,目前商貿市場呈現出交易活躍、商賈云集、群雄逐鹿的格局。2008年全市實現批零貿易住宿餐飲業增加值87.16億元,比1949年的商業增加值172萬元現價增加87.14億元,比1978年增加86.51億元。特別是近五年來,百盛、中商、武商、康星、新一佳、心連心、家潤多、步步高以及沃爾瑪、麥當勞、肯德基等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競相搶灘##,其有序競爭的商業文化,提高了服務擋次,提高了商品質量,形成了##大商業格局,促進了消費市場的繁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50年的0.48億元增加到2008年達到了360.72億元,年均增長12.1%,其中1950年--1978年年均增長9.3%,1978年-2008年年均增長14.8%;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97.58億元,比1999年的32.75億元增長近2倍,年均增速12.9%。四是外向型經濟異軍突起。1978年以來,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2008年實現進出口總額85370萬美元,比1978年增長164.2倍,年均增長17.9%;其中進口總額47487萬美元,年均增長22.0%,出口總額37883萬美元,年均增長15.6%。實際使用外資2007年首次突破1億美元,2008年達到10259萬美元,比1978年增加9986萬美元,增長36.6倍,年均增長12.4%
        
    二、城鄉建設日新月異
        
    1983年##市升為省轄市,1986年2月實行市管縣。1988年##市區面積為101.5萬畝,伴隨著改革開放春風,##城鄉建設日新月異,到目前市區面積擴大到219.4萬畝。全市總人口由1949年的226.68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535.39萬人,年均增長率為1.5%;城鎮化率由1949年的11.0%提高到2008年的45.5%。固定資產投資由1950年僅為110萬元,到1978年增加到1.67億元,目前已達到431.97億元,與1950年比較,年年均增長20.2%;改革開放以來的31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93.57億元,占建國以來完成總量的99.1%,其中2004-2008年五年累計完成1334.15億元,占建國以來完成總量的60.3%。
       
    (一)城鎮基層設施建設日臻完善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中心城區新建了##樓沿湖風光帶、環南湖旅游走廊、##大道、城陵磯港口改造等重點工程,完成了金鄂西路、冷水鋪路等“十一路三處”的工程興建和改建任務,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品位提高?h級中心城鎮和小城鎮興建了六大省級工業園區和六大市、縣級工業園區,建成區面積擴大,公共基礎設施水平提高。2008年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43.13億元,比1978年增加341.85億元,年均增長20.5%;2008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5.5%,比1978年提高了33.9個百分點。
     
    (二)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績
      
    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78年改革開放,投資總量小,農村投資力度不大,到1978年全市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僅為0.39億元,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2008年全市完成農村固定資產投資88.84億元,比1978年增加88.45億元,年均增長19.8%。特別是民本##建設的五年來,先后有岳榮公路、臨通公路、湘陰湘江大橋、臨資口大橋、注滋口大橋相繼竣工;累計完成通鄉公路1330公里,通村公路6456公里,近五年的新建設線路長度超過了1985年全市擁有的公路線路總長度;完成水力建設投資53.3億元,進一步加固了長江干堤和一批湖垸堤壩,提高了抗洪排澇能力;農電網進一步升級,農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面達到82.3%,實現了戶戶通電、村村通電話。
     
    (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近年來,##堅持走可持續發展路線,堅持“投入”和“治理”兩手抓,在加大公共財政對環境保護投入的同時,加強了對污染環境行為的治理力度。1996年-2008年13年間財政累計投入環保資金29.2億元,年均投入2.25億元;2007年關閉整改東洞庭湖造紙廠65家,加強了對洞庭湖濕地的保護,出臺了洞庭湖春節休漁措施,全面治理南湖污染,使環##樓中心城區水質得到明顯改善;2008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70%,比2002年提高57.1;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2.0%,比1985年提高29.7個百分點,年均遞增1.29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0.4%,比2001年提高19.3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由1985年的17.97萬噸提高到2008年的232.47萬噸,年均提高9.33萬噸。
        
    三、科教文衛全面發展
        
    ##市科技創新在近10年來得到了長足發展,科技產業化步伐加快,科研活動經費支出由1999年的2.33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1.05億元,R&D經費占GDP比重由1999年的0.78%提高到2008年的1.0%;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145家,比2001年的39家增加了106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331.62億元,比2001年增加262.62億元,年均增長25.1%。教育取得較好成績,2008年,全市高考文理科成績在全省均排名第二位,創歷史最高水平;職業教育由弱轉強,1958年全市僅有農職中學7365人,到2007年職業教育人數率先在全省超過普高人數,2008年,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6.95萬人,比1958年增加了6.21萬人;高等教育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強”,解放初期之后二十幾年高等教育在##還是空白,到1971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學校在校學生僅僅43人,1978年增加到1459人,到2008年已達到3.2萬人,與1971年比較,年均增長19.6%,近五年高校和職校畢業人數超過了1978年到2002年25年的總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2008年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94%,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為99.28%,初中在校學生鞏固率為98.88%,均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步發展,新聞隊伍和新聞媒體同步擴大,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民俗藝術活動廣泛開展,##被列為首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衛生事業得到改進,衛生機構數由1964年的195家精簡到2008年的290家,床位數由1964年的3029張增加到2008年的1.12萬張,比1964年增加8000多張;2008年全市擁有執業醫師5900人,比1978年增加2167人。
       
    四、民生質量不斷提升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人民生活的第一目標是解決溫飽問題,收入極低,生活品質低下,195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8元,到1978年也僅僅只有81元,1950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僅為4萬元,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生產積極性提高,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質量不斷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1994年突破千元大關,1997年突破兩千元,到2008年提高到481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7年的1251元增加到2008年的13945元,年均增長12.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008年達到391.83億元,比1978年增加391.63億元,年均增長28.7%。居民生活消費水平明顯提高,2008年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33.1%,比1987年下降19.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3.8%,比1985年下降28.9個百分點;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38.9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33.03平方米,年均增長8.6%;2008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電腦約19.6臺,平均每百戶農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21臺,比1986年提高20.8臺;擁有電話機15臺,移動電話17臺。
       
    五、社會發展和諧共進
       
    近年來市委政府從扶持弱勢群體和完善法制提高公信力等方面加大力度,贏得了民心、維護了穩定,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連續六年圓滿完成省、市實事民心工程,使弱勢群體生存環境得到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差距逐步縮小。2008年完成或超額完成省八件事實規定目標:改造縣到鄉鎮公路215公里,新建鄉村水泥路2356公里;新增通廣播電視的自然村1446個;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免除率100%;在9個縣市區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建農村沼氣池2.4萬個,解決農村不安全用水16.54萬人;城市“低保”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按規定標準到位率100%;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74萬;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金和部分獨生子女死亡傷殘家庭扶助金發放到位率100%。六年來民主和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村民和居民自治進一步落實,有錯無為問責制、機關作風大家評和政務辦事程序公開等監督措施的出臺和實施,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優化了公共管理服務方式,融洽了黨群政群關系,促進了社會和諧。
        
    六、發展后勁厚積薄發
        
    ##60年發展歷程中尤以實施民本##建設五年來更為突出,隨著##經濟總量擴大和增速加快,##經濟質量發生了漸變,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處于全面提質升級的良好態勢。 
      
    (一)新型工業化的強勢推進
        
    產業結構進入工業化中期,促使經濟整體進入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加速發展階段。 
      
    (二)區域經濟結構優化
        
    縣市區經濟比重上升。2008年全市12個縣市區實現增加值867.65億元,占GDP比重78.5%,比同口徑的1995年提高11.4個百分點。其中縣域經濟(6縣市、屈原區)2008年實現增加值611.13億元,比同口徑的1995年增加504.84億元;五區(樓區、云溪、君山、開發區、南湖)經濟2008年實現增加值256.51億元,占GDP比重23.2%,比同口徑的1995年水平提高13.1個百分點。市直區域經濟比重下降。2008年市直區域經濟實現增加值238.09億元,占GDP比重21.5%,比1995年同期下降11.4個百分點。
     
    (三)非公經濟發展加快
       
    非公有制經濟在改革開放以后發展不斷提速,已逐漸成為支持經濟增長的一支重要力量,將給經濟發展注入競爭活力。2008年全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595.83億元,增長17.4%,占GDP比重53.9%,比2005年提高7.9個百分點。
     
    (四)財政收入快速增長
       
    打造真金白銀、吹糠見米式的財政一直以來是##各屆黨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新中國成立初期,生產力低下,社會財富程度不高,1952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僅371萬元,到1972年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49億元用了20年,從破億元到2001年上第一個20億元臺階,達到22.49億元用了29年,之后上第二個20元臺階用了4年,2005年達到41.48億元,上第三個20億元臺階僅用了2年,2007年達到60.87億元,2008年實現財政總收入71.08億元,同比增長17.6%,比同期GDP增速快3.6個百分點,與比1952年相比,年均增長14.4%。財力的不斷擴容,加速了經濟發展方式朝著“又好又快”轉變。
  
    回顧6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振奮。展望未來,##市委、政府將團結帶領全市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民本##執政和發展理念,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務實的作風,牢固樹立“求實、創新、爭先”的精神和作風,沉著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充分發揮資源、環境、區位、人文四大優勢,全力做好水資源綜合利用、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四篇文章,突出抓好“務實##、誠信##、活力##、置業##、民營##、熱游##、生態##、平安##、文明##”九項工程,努力實現“產業興旺、城鄉秀美、文化繁榮、民生殷實、社會和諧、走勢強勁”六大目標,搶抓機遇,務實苦干,為##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科學跨越而努力奮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xzw/20976.html

相關閱讀: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300字
將來的鞋
讀了《夢想的力量》有感350字
回憶500字
在夢想中飛翔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