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分依賴他人,就不容易融入社會,會妨礙孩子健全人格的發展。凡事都依靠父母解決、越俎代庖的孩子,永遠長不大。父母應適時地糾正孩子過分依賴的習慣,盡可能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有依賴心的孩子,究其根源,就是懶惰。大多數有依賴心的孩子都是沒遇過挫折,而且嬌氣,所以有很多事情都不會做。幫孩子創造有益的生活條件,可以改變他們的依賴性,首先可從孩子最感興趣的事做起。
天空中飄飛著幾只五顏六色的風箏,鴿子們看了很害怕,不敢出去,于是向老鷹求助,請它當保鏢,然而老鷹進入鴿舍后,災難發生了。
短短的一天之內,老鷹咬死了許多鴿子。
這時鴿子才知道,風箏雖然看起來可怕,卻不會傷害它們。
鴿子想依賴老鷹保護,卻沒想到竟成為老鷹的食物。由此可見,自立自強最重要,外力不值得完全依賴。
靠外力的保護,的確能有一定作用,然而這種力量有時也是一把雙面刃,幫助自己的同時也可能傷害自己。
現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幾代人的關心與愛護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因此許多孩子都有依賴的心理。
在家里,沒有大人一口一口地喂飯,孩子就不肯自己吃;沒有人陪著睡覺,就又哭又鬧怎樣也不肯上床;就連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也要人陪;還有早晨起床后總不疊被子、吃完飯也不懂得幫忙洗碗;上學忘了帶文具也要責怪是父母沒有提醒他們。
如果孩子有這些類似的問題,父母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賴性是否太強了。依賴性強的孩子,大多數缺乏責任感,遇到一點困難就全丟給父母替他們解決,這種依賴心理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父母感覺孩子站在自己面前,個頭甚至比自己還高大,可是依然像個剛出生的小鳥離不開父母,更談不上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了。
孩子的依賴性是如何養成的呢?一般來說與父母有著密切的關系。
孩童時期是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獨立性的形成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般來說,父母包辦的事情越多,孩子的依賴性越強。相反,父母如果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賴性將會大為減少。
有一位讀小學二年級的男孩,習慣賴床。每天早晨,媽媽好幾次叫他起床,他總是不情愿地說:“再等會兒。”結果當然也就經常遲到,還不住抱怨是媽媽沒把他喊醒,才害他被老師責備,弄得大家都很生氣。
這類事情周而復始,幾乎天天上演,爸爸眼看事情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他告訴兒子:“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從明天開始,自己起床。如果鬧鐘響了你還賴床,沒有人會叫你,一切自己負責!”
其實爸爸心中有數,孩子只會跟父母撒嬌,在老師、同學面前還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怎敢老是遲到。
果然,第二天早晨,鬧鐘一響,兒子就立刻起床,至今五六年過去了,孩子起床上學再也不用父母催了。
有時候,父母還在睡覺,他已經騎車上學去了。
我們從這個男孩的變化可以得知,孩子的潛力其實很大,他們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父母的溺愛剝奪了他們自立的能力。譬如,孩子的學習也是他們自己的事,靠自己認真聽講、認真思考、認真復習和預習,獨立完成學習課業,才能真正掌握學習方法。大人陪讀陪寫甚至幫忙寫作業,都是在幫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地培養懶惰的孩子。當然,如果孩子很勤奮卻仍不清楚課題,一起討論或者請家庭教師都可以,但必須以孩子獨立學習為前提,切忌包辦所有的事情。
孩子從小獨占父母給他的愛,也就是中國父母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制造了一個個家庭“小皇帝”“小女王”。當孩子漸漸長大,毛病突顯時,弄得父母們焦急萬分,其實只要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開始。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過:“教育上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和配錯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無法重來,因為已經吞進肚子里,它們的影響是終生的。
一般任性、有依賴心的小孩,在日常生活中時好時壞,反復無常。父母需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同時要有耐心、毅力、信心,不能表現出無可奈何、唉聲嘆氣的模樣,另外還要制定有效措施,堅定不移地執行。
人非草木,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只要能根據孩子各自的特點,教導有方,“成龍”“成鳳”的愿望也能實現。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早在1927年就提出:“凡孩子自己能夠做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這是符合教育原則的至理名言。
有依賴心的孩子,首先是嬌氣,所以有很多事情都不會做。父母發現孩子過分依賴時,就要采取行動對孩子進行教育,但一定要耐心教導孩子做事情。
父母可從簡單的事教起,例如教孩子洗手,先把手打濕,再抹上香皂,兩手搓揉,最后用清水沖洗干凈。開始時即使簡單的步驟也要一步一步地教。類似的事情,如刷牙、洗手帕、洗澡等都要先教步驟,也可先做示范,再讓他們親自練習。
此時,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因為孩子動作慢或做不好而生氣地幫他完成。我們知道,有依賴心的孩子,多數是在優裕的生活環境養成。幫孩子創造有益的生活條件,可以改變他們的依賴性。
首先要從孩子最感興趣的事做起。例如,孩子很喜歡模型,可以買飛機、輪船模型之類的材料讓他們組裝。假日外出游玩,出發前讓孩子準備用品,在旅行過程中,自己想辦法克服遇到的困難,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孩子有依賴心,究其根源,就是懶惰。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做家事中克服懶惰的心理。例如洗碗、洗菜、倒垃圾等,盡量讓孩子獨立去做。有些家事也可以讓他們跟著大人做,例如收拾房間、整理桌面等,還可以讓孩子幫忙買調味料,既加強孩子的社交能力,又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有依賴心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沒遇過挫折的。由于父母凡事包辦,凡事都是順利的,因此讓孩子遇到適當的挫折很重要。例如在與親友聚會時,可以舉辦一些有獎競賽的活動,刻意地制造一些困難和障礙,也可以選孩子較弱的項目,讓他們在挫折中了解依賴性的危害。
造成孩子依賴性強的原因,多數是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所致, 應該讓孩子在這種環境中得以改變,家庭的各種競賽是孩子最感興趣的事情,如猜謎、唱歌、畫畫、游戲、運動、智力等比賽,在競賽中設法讓孩子有獲勝的機會,讓孩子體會到獨立做事獲得成功的快樂。
另外還要常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例如帶孩子參加假日球賽、文藝表演、有獎征答等活動,或帶孩子到集市、商場逛逛,到圖書館、博物館參觀,讓孩子從中理解自立的重要性,并要求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父母也應讓孩子在屬于自己的生活空間里自由發揮。
每一個孩子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父母可利用這一點,經常鼓勵孩子:“別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做。”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不必要替孩子包辦一切,該放手的就放對于那些嬌生慣養的孩子,開始也許還不太習慣,做事會丟三落四,沒有規矩,父母可別著急,千萬不要替孩子去做,而應該教他們怎樣做,一旦孩子有了進步,就應及時贊美“你真棒”“我們的孩子真厲害”,讓孩子時時體會到親自做事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盡可能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讓孩子從小事做起,幫忙做家事,在勞動中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從而使他們變得獨立。不過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時候,要按照孩子的年齡、能力的發展程度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能力要漸漸培養,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可使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避免感到挫折而導致自信心的喪失。
當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完成許多事,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便會增強,從而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心理。
運用特定的方法改變孩子已形成的依賴心。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依賴性,就必須及時地糾正。首先要了解孩子依賴心形成的原因,
以此為基礎,使用特定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發展依賴于成年人,又獨立于成年人;也就是說父母在培養孩子方面,不能充當保姆、“作業工具”等“拐杖”性的角色, 而是要當向導,幫助孩子增強自我意識,激發孩子的主動積極性,為孩子制造各種獨立處世的環境,讓孩子學會獨立地面對他人、面對學習和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增長智能與能力,由孱弱的小鳥長成可以展翅翱翔的雄鷹!
習慣便利貼
1.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完,不要因為孩子動作慢或沒做好,父母就自己攬下做妥。
2.孩子無法做好的事情,要有耐心教導,直到他們可以做好。
3.讓孩子習慣挫折,失敗再重新開始,不要依賴別人代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071576.html
相關閱讀:孩子說:媽媽,請別來打擾我!
媽媽,別以為我聽不懂你的話
剛出生的幼兒的聰明表現
孩子成長始于模仿
讓孩子學會調整自我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