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積極地心態會給自己帶來好運,還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幸福感。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樂觀的心態,而樂觀的心態要從小培養。那么,爸爸媽媽該如何培養寶寶樂觀的心態呢?
建立信任關系
想要寶寶聽從爸媽的管教,大前提是要有充分的信任。寶寶無論怎樣“反抗”、“叛逆”,心理上都十分依賴爸媽。你完全可以運用一些觸覺活動來增強親子關系,建立信任:每天讓寶寶在媽媽的輕拍下入睡,在快速撫摸中醒來;洗澡時,用沐浴海綿幫他揉搓;一起外出時,用溫暖的大手緊握他的小手……
如果有事需外出,或將寶寶交給他人代為照顧時,爸媽都要如實地告訴寶寶自己何時回來,而不是乘寶寶不注意偷偷溜走。即使當時寶寶會哭鬧,也要堅持這么做,只要媽媽(或爸爸)在約定時間回到寶寶身邊,寶寶終究會相信你的。
讓寶寶明白規矩,遵守它
當寶寶開始表現出我行我素、行為乖張時,爸媽可以充分運用視聽覺的技巧,即:和寶寶面對面,用他聽得懂的話語告知規矩;接著,用行為改變技術,讓他在你的榜樣下,逐漸養成遵守規矩的好習慣。如果寶寶還是不守規矩,可偶爾予以處罰,只要處罰時不動怒,理性地執行,寶寶是不會憎恨爸媽的,反而能從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習慣動手做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如果寶寶從小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的動作覺的發展就會落后。生活中處處有教材,寶寶一天天長大,漸漸懂事了,每天鼓勵、教導他學著自己處理吃、喝、拉、撒的瑣事,正是訓練手部動覺的最佳方法,像抓癢這類小事,寶寶完全可以自己做,不必麻煩媽媽。等到長大以后,他會成為喜歡做事,也樂于為他人做事的“謙謙君子”。
邊做邊學
1歲半的時候,寶寶已經能聽懂大人的指令,并完成簡單的任務了,如:“把桔子皮丟到垃圾桶里”、“幫媽媽拿拖鞋”等。開始時,寶寶不太會比較好壞,也并不在意自己做得好不好,只是一味地做。在反復接受指令、執行指令的過程中,他的聽知覺得到加強,行動能力也得以不斷提高。
而那些眼高手低的寶寶長大后,會逐漸發現自己與同齡人的差距,自卑感使他藏拙,從而更不愿意表現自己,能力就更難精進。所以,聰明媽媽要從小教寶寶“邊做邊學”,讓他成為居家小幫手,監督全家人的生活作息、物品的分類放置,協助媽媽做家務、采購,等等。
反身自省和及時修正
當寶寶表現不好時,有的爸媽常疼惜地說:“你是最棒的!”此時的語言和表情都是蒙蔽人的假象,心里隱藏的卻是“我不滿意”。那么,到底怎么說比較好呢?
請如實、真誠地告訴他哪些地方做得對,哪些地方不對,應該如何改正,這樣寶寶才能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觀念??我有優點,也有需努力學習的地方,而且每個人都是如此。只有從小就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長大了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贊揚和批評,樂觀、豁達地為人處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266005.html
相關閱讀:該吃手時就吃手
讓害羞寶寶勇于表現自己(圖)
究竟是誰在左右孩子的情商?
揭示孩子說話暗藏的小秘密
尊重呵護童年不應僅在“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