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該為3~6歲寶寶立下的規矩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習慣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實際的意思就是教育寶寶要從小做起,對于3到6歲的寶寶要給他們早早嚴格立下這些規矩!

  1.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 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

  4. 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必須等待。

  5. 不可以打擾別人。

  6. 做錯事要道歉,并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推薦閱讀:

  教寶寶學規矩的6個有效方法

  巧妙為孩子立規矩的幾條要領

  7步防止孩子出現不良行為

  
123下一頁閱讀全文

  在實際執行中,父母們遇到了一些困擾:如何實現這些規則?怎樣理解這些規則背后的意義?下面,孫老師將作進一步闡釋。

  困擾1:基本規則中有一條“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隨意打人、罵人嗎?孩子違背了這一條,該如何處理?

  所謂粗野和粗俗的行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顯見的,指行為和語言上的粗野;另一個是隱性的,指對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壓制。

  我們先來談顯見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以實現自己的愿望。這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粗野、粗俗的行為。

  比如,一個孩子想得到別人的某樣東西,當這個目的達不到時就開始打人或罵人:“我把你媽媽抓到監獄里,讓警察槍斃了她。”

  此時,這條規則能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如何對待自己的期望;如何處理已經醞釀在胸腔里的情緒;如何處理已經發生了的情緒。我們需要做的是給孩子寬松的自由空間用以自我調整,同時給予他們判斷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選擇的機會。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傷害到別人。

  具體而言,孩子出現了這樣的行為,首先要幫助他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這是粗野的行為。”然后請孩子重新選擇:“請換一種正確的方式解決。”在一個平等的環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尋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

  同樣的處理模式也適用于隱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為。當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說:“你不給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兒了。”我們的孩子會這樣回應:“這是威脅。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選擇別人。”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這樣,當他長大后,他同樣會沿用這套模式對待周圍的人,客觀地看待愛與恨、控制與平等、交友與樹敵、誠實與謊言、威脅與和諧、暴力與溝通、失去與得到,而不會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困擾2:孩子往往很難分辨什么東西是自己的,什么東西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這條規則對現在的他,意義在哪里?

  這條規則能夠幫孩子建立與他人的界限。

  對1歲多的孩子來說,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媽媽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先要告訴孩子:“這是你的。”經過一段時間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區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說:“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他的。”這個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類似情況,一定要重復問孩子:“這是你的嗎?”

  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不論這個人是誰。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這樣做是讓孩子學會區分“你的”、“我的”,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違法行為都可以歸結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兒園里,老師們總在重復地問這樣的問題:“這是你的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須征求這個東西的主人的同意。”這個過程使孩子學會了正確地看待被拒絕和被接納的過程。這個既明確又簡單的心態過程,為人生節約了成本。

  
123下一頁閱讀全文

  困擾3:提到歸位,盡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歲的兒子經常做不到,游戲結束后,玩具總散了一地。他是不是還太小?這個習慣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養?

  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這條規則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所以我們才會對一個剛入園的孩子說:“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同時和他一起把東西歸位,幫助他慢慢建立起這樣的習慣。幾個月后,無論這個孩子身處什么環境,他都能這樣做。實際上,對于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這條規則都是合適的和有益的。

  困擾4:在家里我盡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必須等待”的規則。但是我發現,有的時候很難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著洗著,他就玩起水來了,這一玩兒怎么也停不下來。

  我不得不結束“等待”,強行帶他離開。

  這條規則限于公眾場合和集體生活。在5歲以前,孩子可能沒有辦法對媽媽實行這一規則。如果媽媽認為該自己洗漱了,就請把孩子抱開。

  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資源往往有限,很多情況下它屬于所有人。當別人先拿到的時候,我們必須學會等待。這條規則能夠保證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們擁有一個愿意等待的好心態。

  在我們的學校里,不論老師還是孩子,都必須遵守這條規則。這樣就不會出現由老師來決定怎么使用資源的事情。否則,孩子們就必須仰視老師,等待老師的決定,平等的心態也就隨之改變。

  但如果兩個人一起拿到,老師就會介入:“你們自己決定怎么辦,決定好了再來拿。”孩子們一定會很快找到一個最好的辦法。


123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338034.html

相關閱讀:讓孩子學會調整自我適應社會
媽媽,別以為我聽不懂你的話
剛出生的幼兒的聰明表現
孩子成長始于模仿
孩子說:媽媽,請別來打擾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