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兒童時代。因此,家長應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須盡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
孩子自卑往往會出現以下征兆:
1、膽怯怕羞
兒童略有怕羞純屬正常,但是過度膽怯、怕羞,如不愿拋頭露面、不敢接觸生人,則可能內心深處隱藏強烈的自卑情結。
2、獨來獨往
一般來說,正常兒童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誼。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對交結朋友興趣索然,往往喜歡獨來獨往。
3、猜疑心重
自卑兒童對家長、教師、小伙伴對自己的評論十分敏感,特別是對小朋友的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有時甚至無中生有地懷疑別人討厭自己,且表現出憤憤不平。
4、有自虐傾向
占相當比例的自卑兒童往往會表現為自暴自棄,更有甚者,還可能表現出自虐行為,如故意在大街上亂竄、深夜獨自外出、生病拒絕求醫服藥等,似乎刻意讓自己處在險境或困境之中。
5、缺乏自信
雖然有的自卑兒童十分渴望在諸如考試、體育比賽或文娛競賽中出人頭地,但又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此,他們大都盡量回避參與任何競賽。
6、表述困難
據統計,8成以上自卑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虮憩F為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匯貧乏等等。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阻礙了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系統的正常工作之故。
7、承受能力差
自卑兒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極因素帶來的壓力,即使遇到小小失敗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的甚至對諸如搬遷、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難以適應。
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做父母的應該怎么辦呢?
第一, 父母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對自己進行積極、正確、客觀的評價,并且認識到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會有短處或不足。要相信并發揚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第二, 要教育孩子正確對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期望。告訴孩子,有時社會評價一個人不一定是正確的,但需要個人正確地對待。比如,牛頓、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小時候都曾被人們稱為"笨"孩子,可是他們后來都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
第三, 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成功經驗,因為成功的經驗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強。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往往認識不足,有時可能會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導致失敗,由此產生自卑心理。父母要引導孩子量力而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應符合其身心發展特點。
第四, 既要鍛煉孩子堅強的意志品質,使失敗和挫折變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又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讓孩子具備別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
當然,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避免因望子成龍,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或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和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以免造成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492715.html
相關閱讀:尊重呵護童年不應僅在“六一”
揭示孩子說話暗藏的小秘密
讓害羞寶寶勇于表現自己(圖)
究竟是誰在左右孩子的情商?
該吃手時就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