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如果一個人的壽命是70歲的話,請你把人生1/7的時間用在孩子身上。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如果一個人的壽命是70歲的話,請你把人生1/7的時間用在孩子身上。
請把人生1/7的時間給孩子
未成年人童年時期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熟悉的環境、親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車更容易讓孩子形成陽光與健康的心理。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則,一切努力都會成為泡影。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出現對自己的仇視目光時(多為青春期)開始恐懼,開始尋找解釋:“我的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怎么變成了這樣?”當父母發出這種疑問時,似乎孩子不曾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長大。
其實,人在青少年時期甚至在成年時期出現的情感問題,原因都可以追溯到幼年,從其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釋。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鐵架子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的,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大房間的地上還有很多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心理學家開始觀察小猩猩首先會去吃呢?玩呢?還是要母猩猩呢?結果,心理學家發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會恐懼地叫上幾聲,然后就會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媽媽”。只有在非常饑餓的時候,小猩猩才肯從“媽媽”身上下來,吃點兒東西后又會迅速爬上去,緊緊抱住那只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對于幼小的動物來說,第一需要是食物,緊接著的需要就是對熟悉的撫養人的依戀。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時,再受到熟悉的撫養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來。如果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松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所以,專家建議,對于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的嬰兒),應該保證1~2個固定撫養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這種“依戀人”(一般是孩子在饑餓和困乏時急于見到的人)為何對兒童心理發展有著如此重要的影響?因為,只有建立了幼兒對撫養人的依戀,才能在幼兒與撫養人中間建立起一種叫做“心理上的依賴關系”。這種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賴關系會使兒童自覺自愿地接受撫養人在管教和觀念方面的影響。
如果,這一“依戀人”在孩子10歲左右離開兒童(如去世),那么,兒童就會出現心理依戀的喪失。這時,即使新的撫養人出現,也難以建立同前類依戀相同的心理關系。
另外,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沒有形成過這種心理依戀關系,這種人的心理異常發展的可能性就會更大。這種人容易出現冷漠、拒之他人、無情殘酷等表現。這種人,智力發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社會性發展,如與他人交往、關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現異,F象。
犯罪心理學研究發現:許多殺人惡魔,其冷酷無情的心態往往源于他們在幼年時就沒有過形成“心理上的依戀對象”,或者是因為他在10歲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戀對象”。
鑒此,我想告訴所有年輕的母親:你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02062.html
相關閱讀:讓害羞寶寶勇于表現自己(圖)
究竟是誰在左右孩子的情商?
該吃手時就吃手
尊重呵護童年不應僅在“六一”
揭示孩子說話暗藏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