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培養孩子好習慣的10個方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教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激趣式:

  激發興趣與嚴格訓練相結合

  在訓練中我強調“苦練”,提倡不怕苦,不怕煩。但只有家長的嚴格沒有孩子的積極性往往產生“逆反情緒”,孩子會在過度的限制中,厭惡習慣訓練,逃避習慣培養。

  所以,訓練中一定要注意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要根據孩子的天性和個性來培養習慣,把“苦練”與“趣練”結合起來。

  訓練中要增加一定的游戲性,讓訓練形式多樣化,成為一種愉快的活動過程。如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家長可以選用小品表演的形式;還可以結合故事、童話、兒歌、音樂等形式進行,讓孩子在愉快、生動有趣的氛圍中接受行為訓練,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解式:

  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相結合

  訓練中給孩子提要求要明確,要孩子養成衛生習慣就要教孩子如何刷牙、洗臉、洗腳、疊被、掃地等等。要把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結合起來,只要求不指導等于空要求,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更要具體指導。有些操作過程較復雜的行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的指導方法。如學手洗手絹、襪子等,操作時把它分解成五個步驟:一浸、二抹、三搓、四漂洗、五晾曬。這樣孩 子就很容易掌握其要領,且印象深刻。


  家長的指導還可以擴展到更廣的方面,現在國外的“生活科”課程,就是教孩子日常生活的知識,這些都可以通過分解式進行。

  檢查式:

  檢查督促與自我評價相結合

  只要求不檢查,就等于沒要求。檢查是中心環節,必須經常堅持。例如,要讓孩子養成每天早晨自己疊被的生活習慣,家長就要每天檢查孩子的被子疊了沒有,疊得整齊不整齊,發現不合格及時糾正,這樣訓練才能對孩子形成良好習慣起到督促作用。但是,檢查終究是外力,養成良好習慣必須靠內因,為此,家長要把檢查督促與自我評價結合起來,要重視孩子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孩子進步的力量源泉,只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才會產生美化自我行為的強大動力。

  制約式:

  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相結合

  要養成良好習慣,既需要內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強制力,孩子自覺性不高,良好習慣的養成完全靠自覺是不行的,必要的紀律制約很重要。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庭必須制訂家規,以此來約束孩子的行為。同時,還要把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結合起來,提倡孩子自我要求,自我教育。鼓勵孩子把易犯的錯誤寫成小條貼在鉛筆盒中時刻提醒自己,讓孩子在家中有針對性地貼上名言、警句,以自我提醒。

  在教育中,家長要大力表彰用意志力自我克制、自我要求的孩子,充分挖掘孩子內部的原動力。

  疏導式:

  反復強化與積極疏導相結合


  家庭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教育孩子絕非一日之功,矯正不良習慣更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必須反復強化。但是,單純強化訓練時間長了,孩子就煩了。因此,強化訓練要與積極疏導相結合,特別是對已經養成不良習慣的孩子,要抓住積極因素,耐心疏導,使其走上正軌。

  疏導時要找好突破口,孩子千差萬別,在教育的方法上也要因人而異,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有的孩子不愛洗手,不講究衛生,家長怎么說也沒有用。家長發現這個孩子特別喜歡看科幻故事,就利用這個特點疏導,給孩子講一些和衛生知識有關的科幻故事,讓孩子在滿足需要的同時漸漸養成講衛生的習慣。

  父母要尋找突破口,就要仔細觀察一下孩子的特長、熱點是什么,興奮點在哪里,家長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藏起來,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

  漸進式:

  嚴格要求與循序漸進相結合

  訓練孩子要嚴格要求,但是不能急躁,不要強求一步到位,欲速則不達,最好的辦法是把嚴格要求與循序漸進結合起來。

  要根據孩子的情況逐步加大難度。孩子不愛發言,第一階段訓練:爸爸當老師,孩子和媽媽是“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孩子主動舉手發言一次,可以獎勵一分,累計20分可以換得一個大獎。第二階段:媽媽當“老師”,把孩子的學校同桌叫到家里來,與孩子一起模擬上課,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第三階段:把“老師”換成爸爸的同事。3個階段訓練完畢,孩子的積分換了一個大獎,上課也敢于發言了。循序漸進的特點是培養目標行為不變(敢于發言的習慣),但是訓練難度逐步加大。孩子的目標行為受到考驗和挑戰,最后才敢于在課上發言。

  體驗式:

  實踐鍛煉與美好體驗相結合

  馬卡連柯曾說,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之間有一條“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溝填滿。實踐之后才有體驗和感悟,才能“養”中育情,以情促“成”。



  家長要想盡辦法讓孩子在行為的同時有正確的體驗,如孩子幫媽媽洗碗,在洗碗的過程中,如果家長不引導,孩子可能只體驗到滿手的油膩,很不舒服,以后或許不愿再洗碗了。但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這一行為進行即時表揚:“哎呀,不怕臟、不怕累,真棒!”孩子就會從媽媽高興的情感流露中體驗到一種快樂和滿足,如果這種快樂與滿足超過了洗碗這一行為中的痛苦,孩子今后還會持續地做出幫媽媽洗碗的行為,并可能進而發展成為勤勞的好習慣。

  切斷式:

  意志努力與切斷聯系相結合

  習慣訓練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但是完全靠意志控制也不行,因為孩子的意志力有限,必須把意志努力與切斷聯系結合起來。

  許多習慣都是由一系列的行為組成。壞習慣之前,往往有個先導的事件或行為,這個先導行為可能并不是壞事,但它對形成后面的壞習慣有直接影響。要克服不良習慣,就要切斷它和先導行為間的聯系。例如,有的孩子在家里一吃完晚飯就開始看電視,一看電視就舍不得走,等到開始做作業時時間已晚,于是,作業做得馬虎潦草。要矯正孩子的這種壞習慣,就要切斷這一系列動作間的聯系。家長既不開電視,也不允許孩子開電視,這樣就可以避免接下來的行為出現。

  切斷聯系還包括切斷與刺激物的聯系,不良行為存在是因為周圍有它的強化物,沒有了客觀環境的刺激,不良行為就難以發生。例如為了改變吃零食的習慣,就要避免零食這一強化物出現,采取一些措施不讓孩子帶零花錢,不準買零食。時間長了不吃零食的習慣才能養成。

  切斷聯系還包括切斷與有不良習慣人的聯系。有些壞習慣有時是受到孩子的同學、朋友的不良習慣的影響,那么家長應該想方設法切斷自己孩子與他們的聯系,這對矯正孩子不良習慣是有利的。

  協議式:

  自我控制與履行協議相結合

  習慣培養需要孩子的自我控制,但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這就需要一定的約束,因此家長必須把自我控制與履行協議結合起來。與孩子制定一個親子協議。有了協議,就有一定的約束力,就有奮斗的目標。


  親子協議由5個基本部分組成:確定目標,規定監督方法,確定行為有效期,確定獎勵和處罰的規定,契約雙方簽字。制定親子協議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家長以身作則,自己要認真執行協議,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誠信品質。

  ◎協議的內容要簡單、具體,便于執行也便于檢查。

  ◎協議的標準不要太高,應該讓孩子努力就能達到。即“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

  ◎制定了協議就要執行,中心環節就是檢查,家長和孩子要互相監督、互相檢查。

  ◎要有獎懲。

  積分式:

  平時表揚與積分獎勵相結合

  每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家長若能及時給予表揚,孩子就會大大增強發生這種行為的幾率。但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每一個好行為都得到表揚的話,孩子往往就疲沓了,頻繁的表揚對孩子的震動就不大。我們可采用積分制來解決這個問題。孩子每一次好行為都可以得到一個分數,積累到一定數目就可以換取某種獎勵,積分法可以起到長效的作用,對培養習慣是十分有利的。

  訓練的方法有很多,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要根據孩子的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格氣質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達到理想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77260.html

相關閱讀:如何幫助寶寶學習走路
游泳訓練可提高寶寶的智商
請給幼童嘗試的機會
培養注意力的五個方法
過度保護阻礙寶寶交往力培養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