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兒童貧血的狀況,一直沒有明顯改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近日在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2011兒童早期發展國際研討會”上透露,在6至24個月的中國城市兒童中,貧血發生率高達30%,農村兒童則更高達40%。而改善兒童貧血的關鍵期,在2歲以前。
雞蛋換泡面,無知致貧血
兒童貧血患病率依然居高不下。陳至立認為,這一方面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部分地區經濟水平所限,另一方面,由家庭營養知識匱乏導致。
“在青海省樂都縣,很多家庭將家養的雞蛋賣了給孩子買方便面當零食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項目組成員發現,如此缺乏營養知識的行為,在當地十分普遍。當地傳統觀念認為雞蛋是“發物”,幾乎都不吃。
城市地區同樣存在錯誤的喂養觀念。比如為了給孩子補充營養,天天大魚大肉,結果蔬菜水果吃得少,維生素C攝入不夠,影響了鐵的吸收。
補充營養,趕在2歲前
兒童的營養早期主要來自于母乳,隨著日漸長大,從母乳中攝入的鐵質逐漸減少,貧血的發生率就會增高。統計數據顯示,兒童貧血一般高發于6至18月齡間,尤其是12月齡時呈最高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陳春明強調,改善兒童貧血,2歲前最關鍵。
2歲以下兒童發育和健康所需的營養素,以單位體重計,是一生中最高的。此時若營養不足,包括發育滯后和微量營養素缺乏(主要是鐵、碘、維生素A缺乏),可以導致一生的損傷,不僅增加疾病風險,還會影響認知能力的發育。這樣的損傷,如果發生在2歲以內,是無可補償、不可逆的。2008年發表在世界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上一篇總結性觀點文章認為,營養改善的“機遇窗口”由5歲以下集中到了2歲以下。
補鐵食物,最好五花八門
從孩子六個月后,輔食添加就應考慮攝入充足的鐵營養了。
一般而言,動物性食物中鐵的吸收率要高于植物性食物。但補鐵的同時,還需補充充足的蛋白質(雞蛋、豆制品中富含蛋白質),否則沒有辦法合成血紅蛋白,與此同時,還必須補充大量的維生素C(綠葉蔬菜中不乏維生素C)。因此,補鐵食物切忌單一,最好五花八門、樣樣均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78499.html
相關閱讀:游泳訓練可提高寶寶的智商
過度保護阻礙寶寶交往力培養
請給幼童嘗試的機會
培養注意力的五個方法
如何幫助寶寶學習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