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頸椎病人低齡化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專家表示,應將頸椎病的預防提前到嬰幼兒期。研究表明,產傷是0-3歲小兒頸椎病的頭號“殺手”。
醫學研究表明,困擾中老年人的頸椎病,相當一部分歸咎于孩提時代的頸椎損傷。另外,頸椎病病人日趨年輕化甚至低幼化,也給人們敲響警鐘:應將頸椎病的預防提前到嬰幼兒期。換言之,從小呵護頸椎,消除種種“天敵”,將頸椎病遏止在嬰幼兒期,可惠及您的一生。
那么,兒童的頸椎有哪些“天敵”,該如何防范呢?本文將分三個年齡段為您一一解說。
3歲之前
3歲的巍巍老嚷頭暈、脖子痛,而且癥狀越來越嚴重,脖子發硬不說,晃動脖子還會發出“嘎巴、嘎巴”的響聲。到醫院一檢查,發現他小小年紀竟攀上了頸椎病。追問病史,卻與產傷有關。原來,巍巍媽當年在一家鄉鎮醫院分娩,分娩期間曾動用過產鉗。巍巍出生后頸部皮下有一個小腫塊,醫生說是血腫,過段時間就沒事了,父母因而沒有在意,誰知……
醫生點評:第一個“天敵”是產傷,在0~3歲小兒頸椎“天敵”的黑名單上高居首位。原因在于,胎兒的頸椎關節在出生時多處于半脫位狀態,加上多數胎兒以頭部率先娩出,余下的最大關卡就是肩部,此時助產醫生常常前屈、后伸和左右扭動胎兒頭頸,以幫助胎兒雙肩及時娩出。在這期間,如果助產者缺乏經驗或操作粗暴,則容易造成胎兒頸部肌肉、韌帶和椎間盤損傷,甚至頸椎脫位??巍巍的病根就是這樣落下的。雖然嬰兒出生后經平臥3~4個月,甚至半年以上,這種產傷多可修復,但個別傷重者還是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患,如造成頸椎小關節錯位,成為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天敵”當推“父母或保姆養護失當”,比如抱姿不當等。原來,嬰兒頭部較大,其重量所占體重的比例較大,加上出生后半年內頸部肌肉韌帶發育不全,難以支撐頭頸部的重量。因此,大人抱起嬰兒時稍有不慎,即有可能造成其頭頸過伸過屈,從而增加頸椎損傷的概率。再如,不少家庭都購置了嬰兒車,年輕父母將寶寶放在嬰兒車內逛大街,寶寶低頭睡著了,還一直往前推著嬰兒車,無疑又給寶寶的頸椎損傷“創造”了機會。
第三個“天敵”則要算外傷了,如寶寶會爬、會走時,不慎從床上掉下而損傷頸椎等。更為糟糕的是,寶寶掉下床時如果頭部著地,多數父母甚至醫生都只會想到并注重應對腦外傷,卻疏忽了頸椎的損傷。殊不知,頸椎外傷的情況遠比腦外傷要多。道理很簡單,腦部有堅硬的顱骨保護,而頸椎卻沒有,因而嬰兒常在頭著地時受到間接暴力的沖擊,形成壓縮傷。
防范對策:
1.醫學界已經公認,產傷是引發頸椎病的最初病因,故助產者便成了預防頸椎病的最早責任人。因此,助產人員務必要注意提高助產技術,助產過程中不要過度扭動胎兒的頭頸,如發現可疑損傷,要如實告訴家長,并積極采取補救治療措施,以防后患。例如,對于枕寰關節(枕骨與頸椎之間的關節)和寰樞關節(第1、第2頸椎之間的關節)脫位、半脫位的嬰兒,不要過早將其抱起。嬰兒出生后要適當延長臥床時間,一般需要平躺3~4個月,甚至7~8個月,這對已有的產傷是最好的治療。
2. 抱孩子要得法。大人可用一只手托住寶寶頸部,避免其頭頸過伸或過屈。
3. 寶寶在嬰兒車里睡著了,應及時將其置于平臥位。
4.寶寶床邊要有足夠高的防護欄。假如孩子掉下床,既要檢查他是否有腦外傷,還要留意有無頸椎損傷。例如,肢體有無軟弱無力或活動受限、呼吸有無困難等。
3~6歲
退休工人王師傅去醫院作脊椎檢查,拍片顯示頸韌帶骨化、椎間盤陳舊性突出。后經多方排查并追蹤病史,發現可能是他4歲時練習翻滾運動留下的舊傷所致……
醫生點評:王師傅的遭遇可提示各位父母,3~6歲的孩子比起3歲以前的嬰幼兒,運動能力已大大提高,活動范圍與方式進一步擴展,頸椎的“天敵”也起了新的變化。
這里首推“不當游戲”。游戲歷來最為孩子們所青睞,適當的游戲無疑對孩子的體格乃至智力發育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游戲方法必須恰當,否則就有可能成為頸椎損傷的禍首。以男孩子喜歡的“頂!庇螒驗槔,其玩法是兩個孩子彎腰,頂著對方的頭,并互相用力,這樣的游戲其實是很容易使頸椎“兩敗俱傷”的。此外,頭倒立、翻跟頭、騎駱駝、騎兵戰等,都有可能傷及孩子稚嫩的頸椎。
其次是錯誤運動,如仰臥起坐、墊上運動等。先說仰臥起坐,孩子用雙手抱頭,反復做抬頭、臥下的動作,可是,兩手抱頭時,雙手的力量移到頸椎上,若不注意安全,很容易招致損傷。學齡前的孩子不太懂得保護自己,頸椎乃至整個脊柱受傷的概率無疑會大大增加。至于墊上運動(包括前滾翻、后滾翻等)造成的頸椎損傷更是屢屢可見,王師傅的經歷可謂“前車之鑒”。
再次是疾病作祟,如感冒、扁桃腺炎等。從解剖上看,頸椎與咽部僅一“壁”之隔,故咽部一旦出事,往往會殃及頸椎。比如小兒感冒,其咽部炎癥即可能波及頸椎的寰樞關節,導致椎骨充血、韌帶和關節囊松弛,本來穩定性就較差的寰樞關節,穩定性更趨低下。這時候,如果孩子做頸部伸屈扭轉動作,或頭部處于一側過度旋轉位,則可能損傷頸椎,甚至引起頸椎脫位。
防范對策:
1.防止孩子做易損傷頸椎的游戲(詳見前述)。
2. 教孩子做改良的仰臥起坐:將雙手放在胸前,不抱頭,完全憑借腹肌等肌肉力量進行仰臥起坐鍛煉。
3. 積極防治感冒等疾病,注意保護孩子的頸部,不要使用過高的枕頭。若發現患感冒的孩子出現頸部運動障礙或舉頭無力,必須立即就醫,切不可自行盲目幫其按摩或扳轉,以免加重頸椎損傷。
6歲以后
就讀小學一年級的玲玲,一邊學習文化課,一邊練習小提琴,父母規定她每天練琴不得少于一小時。誰想,半年后,玲玲出狀況了,經常喊困,還頭暈。到醫院拍片檢查,發現她的頸椎出了問題。
與玲玲同年級的瑞瑞,參加了少年宮書畫班,每逢周末都要參加半天的書畫學習。這段時間,他也頻頻抱怨脖子酸痛,大人按摩也不奏效。一檢查,也是頸椎有毛病。
醫生點評:孩子的骨骼尚未發育完全,過度勞累加上長時間從事同一種姿勢的活動,往往容易導致頸部肌肉勞損。比如玲玲長期練琴,致使左頸部肌肉處于收縮狀態,右頸部肌肉處于牽拉狀態,違背了肌肉有張有弛的生理節奏,容易引發頸部肌肉勞損,繼而株連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引起頸椎動脈供血不足,出現頭暈。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更可能引發骨質病變,成為頸椎病。同樣道理,長時間進行書法、繪畫、樂器等練習,也可能造成頸部損傷,埋下頸椎病的禍根。由此可見,過度勞累堪稱學齡期兒童頸椎的“天敵”之一。
另外,孩子正式入學了,多種與學校生活相關的因素,也可能成為頸椎的“天敵”。比如:
●學習姿勢不正確。如上課聽講或寫作業時,頭部過低、歪頭、頸部過分前伸和前彎等。
●肩背負荷過重。如書包過于沉重,容易造成椎間隙水腫。
●亂用枕頭。枕頭過高或過低,或平躺睡覺時頸部落空,都會對頸部肌肉、韌帶、關節囊、脊髓、神經根及椎體等造成不良影響。
防范對策:
1.父母要提醒孩子,當頸部保持某個姿勢一段時間后,應適當活動一下,使頸部得以調節休息。
2.為孩子的書包減負。書包只放當天要用的書本,物件多時加用手提袋;最重的書本放在書包的最外層,書本要碼放整齊,防止背部受力不均;書包最好雙肩背,并隨著身高的增長調整肩帶長度,書包底部最好不低于腰線下6厘米。另外,不要讓孩子背負超過體重15%以上的物件。
3.坐姿正確。采取自然的端坐位,頭部略前傾,保持頭、頸、胸部的正常生理曲線;桌、椅要適合孩子身高,避免頭頸部過度后仰或前屈。
4.正確使用枕頭。枕頭能在睡眠時保證人體頸部的生理弧度不變形,從而使頸部肌肉得到放松。枕頭的高度以與孩子一側肩膀相當為宜,平躺時應枕在頸后而不是腦后,并且不能讓頸部落空。
5.孩子頸部不適,父母不要胡亂幫他扭脖子或按摩,及時就醫方為上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48615.html
相關閱讀:孩子發育狀況不達標怎么辦
冷天兒童易反復呼吸道感染
廚房用電的安全措施
如何增強寶寶抵抗力?
一秒變潮寶,春游給BB拍照必備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