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欲、吸引注意和憤怒的表達,寶貝的這種行為叫作攻擊性行為(或稱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比如,在很小的嬰兒身上也會出現憤怒,嬰兒由于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大發脾氣。寶貝不自主憤怒的典型表現包括又蹦又跳、哭鬧和尖叫。寶貝越小,立即滿足他們想要的東西的要求越強烈。隨著長大,這種情緒激動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現逐漸減少,而報復性的攻擊逐漸常見,表現為摔東西、搶奪、抓掐、咬人、攻擊、罵人、頂嘴和固執己見。
通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某些行為如哀嚎、哭泣和發脾氣由于不再受到父母認可,這些行為便會自動減少了。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攻擊傾向可以轉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轉化為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
攻擊性是一種穩定、持續的心理特性。研究證明,3歲時愛打架的寶貝,5歲時仍然愛打架;6?10歲攻擊性的多少,將預示著10~14歲時打架、嘲笑、戲弄別人、與同伴爭斗的傾向性,這種穩定性對男孩、女孩都適用。
心理學家對600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8歲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以后的攻擊性行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項研究發現,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如果10歲左右愛發脾氣,長大后多與同事關系緊張。所以,寶貝攻擊性的強弱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影響。而兩三歲寶貝的攻擊性,有很多時候只是探索、好奇或是單純模仿的結果,所以,要把正常的自信心和攻擊與更令人擔心的極端行為區別開來。
怎么讓打人的寶貝改掉壞習慣
無論寶貝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出現,“打人”行為,都不能置之不理,因為寶貝需要慢慢懂得所有的行為都是有界限的。
1、給寶貝機會安靜下來
如果在憤怒最激烈的時候進行責罵可能釀成失敗??怨恨??攻擊??反擊的循環。當寶貝激烈地發脾氣的時候,同他說理是無用的,轉過身不理會這些持續的發脾氣,或者走開不聽。當寶貝冷靜下來,應該告訴他為什么這種行為不可接受。
2、減少與攻擊模式接觸
如果寶貝與一個“小霸王”在一起,應盡快叫寶貝脫離這種關系。另外,自己也要避免表現出攻擊行為,千萬不要體罰寶貝。研究證明,寶貝不但模仿令人滿意的行為,而且模仿不恰當的行為,體罰只會讓寶貝學會以暴制暴。
3、幫助寶貝變得自信
有時候,寶貝采取攻擊行為以應對各種挫折和羞辱。如果能幫助寶貝變得更舒適和自信,他就會更少攻擊性。
4、對寶貝的攻擊行為叫停
當寶貝對別人發生攻擊行為時,把他從攻擊的環境中隔離開來,不讓他繼續吵鬧,比如把他送到自己的房間去。
5、嚴格而盡可能溫和地約束他
你不能總是對寶貝的攻擊置之不理,最好伸出手臂緊緊抱住他,這樣他就發作不了。
6、讓寶貝看到好的榜樣
你可讓寶貝接觸表現溫和行為的寶貝,并給表現好的寶貝獎勵。當他看見因這種行為而獲得獎勵的時候,就會產生效果。要教會寶貝新的行為方式,給他機會觀察別人如何實施要求做到的行為。
7、父母也要安靜下來
在寶貝大發脾氣時,你應該讓自己也靜下來,不要對寶貝大吼,可帶著一本雜志到臥室去,等一切平靜下來再出來,這樣有助于你恰當對待寶貝的行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67214.html
相關閱讀:如何幫助寶寶學習走路
過度保護阻礙寶寶交往力培養
培養注意力的五個方法
游泳訓練可提高寶寶的智商
請給幼童嘗試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