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在三四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最讓我頭疼的事就是磨蹭。他脾氣本身就溫和,說話做事都慢吞吞的,經常晚上不睡,早上不起,關電視慢,收拾玩具慢,穿衣吃飯、刷牙都特別慢。有時他爸爸照顧時被他弄煩了,就大聲嚴厲責罵他幾句,他才咧著嘴行動一點,出了門才哭出來,連表達委屈都比別人慢幾拍。
仔細分析,除了寶貝本身就有的慢性子外,他在幼兒園已經一整天了,一定是感到身心特別受拘束,因此,回到家之后特別需要放松一下,想在爸爸媽媽跟前耍耍賴,好讓緊張的神經得到緩解;而反觀自身,我發現自己是自由與愛的教育過多,過于平和、慈祥,使得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
當我意識到主要的原因在我時,就更同情寶貝的“磨蹭”了,感覺主要原因不是在于他先天的黏液質氣質和故意耍賴,而是我沒有盡職盡責地培養好他的行為習慣。
此后,我每次對他提出收拾玩具、關電視、刷牙、睡覺等要求時,都盡量把語氣放得活躍一些,比如讓他跟我比賽,或全家三個人一起比賽。我發現他越來越興致盎然,做事的速度也快了許多。如果有些事實在不適合比賽,我都會在此之前看著他的眼睛,親切而堅定地跟他約定好,然后再提前半小時溫和有力地提醒孩子三到五次,如果到了說好的最后一次他再磨蹭或找借口,我的態度就變得平靜而略微嚴肅,將他手里玩的東西取走,或親自關掉電視。最初一兩次他也很委屈,嘴癟著要哭,可我很平靜地走開,我忍著自己對他泛起的過度同情,他也忍受著改變習慣的不適,時間不長,磨蹭的毛病得到很大改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718477.html
相關閱讀:請給幼童嘗試的機會
過度保護阻礙寶寶交往力培養
游泳訓練可提高寶寶的智商
如何幫助寶寶學習走路
培養注意力的五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