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發泄煩惱和不愉快的情緒。如全家其他人都去玩了,孩子沒去,又無辦法去,于是摔門、砸東西,以發泄怒氣,向家長示威。
有些行為表面看是破壞行為,實際上:并不是。如有些兒童好奇心強,好琢磨,把收音機擰壞了,這不能算破壞行為。而當他們有意把足球踢向玻璃窗,用彈弓打燈泡時,才能算破壞行為。形成原因各異。
(1)受到不公平處罰時的報復心理。他們不能或不敢公開反抗,只好采取破壞行為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2)經常受批評的孩子(無論在家庭還是學校),有自暴自棄的想法,不求上進,破壞公物,并想以此引起別人對他的注意。
(3)發泄煩惱和不愉快的情緒。如全家其他人都去玩了,孩子沒去,又無辦法去,于是摔門、砸東西,以發泄怒氣,向家長示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989777.html
相關閱讀:媽媽,別以為我聽不懂你的話
剛出生的幼兒的聰明表現
讓孩子學會調整自我適應社會
孩子說:媽媽,請別來打擾我!
孩子成長始于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