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段清波《城和長城:中華文明的見證》閱讀練習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說明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歷史上農耕文化對游牧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農耕文化發展較早,其體系也較為成熟和完整,對北方的游牧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農耕文化向長城地帶各少數民族地區傳播擴散的同時,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匯聚,使得中原文化在發展中也吸了各民族文化的養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無所不包,塑造了長城地帶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據考證,從趙武靈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寬領褒袖的笨重服飾有了重大的轉變。伴隨魏晉時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從長城以北的東北地區或蒙古草原進入長城地帶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帶入農耕地區并改變了中原民族席地而坐的習慣。小麥、大麥以及磨面方法從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區的傳入,改變了中原漢族以五谷為飯的膳食種類。家用畜力中的馬,主要是從蒙古高原引入長城以南,漢代極為有名的汗血寶馬傳入中原方備受珍惜。此外,在新疆阿拉溝、直兒溝等地西周至戰國末期的墓葬中發現的騾子骨骼,經鑒定其最早應該是蒙古高原地區的游牧者培育出來的。而在藝術文化方面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樂器以及音樂音律、歌舞雜技等自南北朝時傳入中原后,對中原的戲劇、宋詞、元曲均產生了極大影響;大同云崗等石窟藝術以及敦煌的璧畫藝術等,都是長城地帶各民族乃至世界藝術的匯聚。
民族融合發生、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過程。不論是農業民族政權還是游牧民族政權,當他們主導中原后,自覺不自覺地都希望能夠統一中國,這種思想的形成是長期以來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趨勢。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后,想要穩定和諧發展就必須與農業民族的思想文化進行融合,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與漢民族契合,這正是農業民族與各民族不斷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重要過程。雖然長城地帶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異,但在幾千年相互打交道的過程中,通過交流與學習所進行的“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簡單的“漢化”或者“胡化”,而是更深層次的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保有自己風俗習慣的同時,又兼具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這才使得中華民族文化朝著多元化方向不斷發展,促成了中華民族真正的繁榮,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和包容性。費孝通說:“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弊詮拈L城修建以來,長城內外逐漸形成了農牧兩大經濟體。兩千多年來,長城內的農業民族通過屯墾移民和通商等方式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網絡,把長城內外各民族聯結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自在民族實體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長城見證了農牧發展的歷史進程,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節選自段清波《城和長城:中華文明的見證》)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歷史上相對發達的農耕文化在影響北方游牧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養分和智慧,從而形成了長城地帶包容性和多樣性的文化。
B.從胡服、旗袍、馬褂,到五谷雜糧和磨面方法,從胡床、騾子、汗血寶馬,到琵琶胡琴和歌舞雜技,可以看出長城地帶各民族對中原文化的多元影響。
C.在相互打交道的漫長歷史過程中,長城地帶的“民族融合”不再是簡單的“漢化”或者“胡化”,而是在保有自己風俗的同時,又兼具其他文化特征。
D.兩千多年來,通過屯墾移民和通商等方式,長城內的農業民族在長城地帶形成了巨大的網絡,把長城內外各民族聯結在一起,長城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我國在較早時期就發展了農耕文化,還有著較為成熟和完整的體系,在向長城地帶各少數民族地區傳播擴散過程中,也推動了他們的文明進程。
B.在魏晉以前,中原人都是席地而坐,不懂磨面方法,也沒有面食,直到魏晉時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帶來了胡人的生活習慣,才改變了這種情況。
C.游牧民族主導中原后,總是希望統一中國,這樣就必須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與農業民族相融合,這也是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重要過程。
D.長城地帶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起源地域,隨著歷史的發展,他們彼此交流,相互促進,在思想文化中已經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長城地帶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根源于農耕文化向長城地帶各少數民族地區傳播擴散的同時,各民族文化也沿者長城一帶向中原匯聚。
B.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合,不僅在長城地帶匯聚各民族乃至世界的藝術精品,也使中原的文化藝術例如戲劇、詞、曲等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C.各民族的融合促成了中華民族的真正繁榮,但作為一個民族實體,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由自在到自覺的轉化有一個過程,期間有著幾千年的跨度。
D.長城修建以來,在它的內外各民族就不斷進行著各方面的交流,因此長城不僅是農耕和游牧文化發展的見證者,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答案:

1、B(張冠李戴“五谷雜糧”是中原漢族的膳食種類.故選B.)
2、B(范圍失當,“在魏晉以前,中原人…不懂磨面方法,也沒有面食”錯誤,原文第一段中“小麥、大麥以及磨面方法從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區的傳入,改變了中原漢族以五谷為飯的膳食種類”.傳入時間沒有明確說明.故選B.)
3、C(曲解文意,“期間有著幾千年的跨度”錯誤,根據原文最后一段,中華民族作為“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故選C.)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shuomingwen/1314527.html

相關閱讀:吉利小斯《蝙蝠俠能否飛到現實中來?》初中說明文閱讀及答案
羅祖德《我國為什么洪災頻繁》閱讀答案
楊先碧《追趕火車的移動站臺》初中說明文閱讀及答案
《霧》閱讀答案
濕地閱讀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