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題。
徐?字元功,宣州南陵人。舉進士,選桂州教授。王師討交趾,轉運使檄?從軍。餉路瘴險,民當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杖之,?曰:“是固有罪,然皆饑羸病乏,不足勝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笔拐吲,欲并劾?,?力爭不變,使者不能奪。舒?聞其名,將以御史薦,?惡?為人,辭不答。通判通州,瀕海有捍堤,廢不治,歲苦漂溺。?躬督防卒護筑之,堤成,民賴其利;兆诹ⅲw中書舍人,修《神宗史》。時紹圣黨與尚在朝,人懷異意,以沮新政。帝謂?曰:“朕每聽臣僚進對,非詐則諛;惟卿鯁正,朕所倚賴!痹t與蔡京同!段宄瘜氂枴。?不肯與京聯職,固辭。遷翰林學士。國史久不成,?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閏矣,未能成書。蓋由元祜、紹圣史臣好惡不同,范祖禹等專主司馬光家藏記事,蔡京兄弟純用王安石《日錄》,各為之說,故論議紛然。當時輔相之家,家藏記錄,何得無之?臣謂宜盡取用,參訂是非,勒成大典!钡廴恢?草詔戒史官,俾盡心去取,毋使失實。?與何執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宮僚之舊,每曲意事二人,?不少降節。謁歸視親病,或言翰林學士未有出外者,帝曰:“?謁告歸爾,非去朝廷也,奈何輕欲奪之!”大觀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覲,極論茶鹽法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對曰:“生財有道,理財有義,用財有法。今國用不足,在陛下明詔有司,推講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見卿久,今日乃聞嘉言!辈叹┳藻X塘召還,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笑曰:“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京慚不能對,?亦終不復用。以疾卒,年七十九。?挺挺持正,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
(節選自《宋史?徐?傳》)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不足勝杖,姑涅臂以戒勝:能承受
B.?力爭不變,使者不能奪奪:強迫
C.人懷異意,以沮新政沮:阻止
D.今更五閏矣,未能成書更:經過
小題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徐?剛直守正的一組是(3分)()
①?力爭不變,使者不能奪②?躬督防卒護筑之,堤成,民賴其利
③?惡?為人,辭不答④宜盡取用,參訂是非,勒成大典
⑤?與何執中偕事帝于王、奕烁饔兄,吾豈以利祿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朝廷發兵討伐交趾時,轉運使發布官文,徐?應命從軍。由于運送糧餉的路上瘴氣彌漫,崎嶇險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同情他們,為使一千多個被捉來的人免遭杖責而據理力爭。
B.徐?一向關心百姓疾苦。擔任通州通判時,曾親自監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濫成災。擔任太平州知州時,又曾極力陳述現行茶鹽法給百姓帶來的苦痛,建議皇帝詔令全國有關官員合理地生財、理財、用財。
C.針對《神宗正史》久未編成的狀況,徐?認為原因在于史臣好惡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見難以一致,所以應廣泛搜集資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實的國史。他的見解和主張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與蔡京同!段宄瘜氂枴罚?一再推辭,不肯與蔡京共事。后來在徐?回鄉看望生病的親人時,蔡京便以翰林學士沒有擅離朝廷的先例為由提出異議,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小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
(2)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
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2:A
小題3:D
小題4:(1) 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為利祿改變它呢?(2) 特別受皇帝禮遇器重,但沒有得到重用,當時的議論為此感到惋惜。
小題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在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B項“使者不能奪”的“奪”使之改變的意思!叭昕梢詩Z帥,不可奪其志”的“奪”也是這種用法。所以選B。
小題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可先疏通選項句意,然后根據文意及句意來判斷是否表現徐?剛直守正。(2)為民謀利(4)為修史書提建議(5)侍奉君王這幾句都不是表現徐績剛直守正的性格。所以選A。
小題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D項“提出異議”在文中并沒有具體指明是蔡京!盎蜓院擦謱W士未有出外者”這句的“或”作代詞,是“有的人”的意思,這也就是說這個異議是有的人提出的,至于是誰,文章沒有交代。
小題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1)句“易”是“改變”的意思,(2)句“尢為帝所重”是被動句,“為……所”表被動,“至”是“得到”的意思。
附譯文:
徐?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推舉他為進士,選任他做桂州教授。朝廷發兵討伐交趾,轉運使發公文,徐?應命從軍,由于運送糧餉的路上瘴氣彌漫,應當服役的人大多逃避,抓了一千多人,使者讓徐?杖責他們,徐?說:“他們確實有罪,可是他們都是饑餓體弱多病的人,不能承受杖責,姑且染黑他們的胳膊來警告他們,也就可以了!笔拐叻浅I鷼猓胍徊椲佬?,徐?據理力爭,絲毫不改變,使者也不能改變他。舒?聽說他的聲名,要憑借御史的身份推薦(他),徐?厭惡舒?的為人,就推辭不答應。他擔任通州通判時,靠近海的地方有個堤壩,廢棄已久沒有治理,百姓每年都遭受海水泛濫之苦,徐?親自督促士兵修筑海堤,堤壩修成后,百姓依靠它獲利,徽宗即位,徐?升職做中書舍人,修訂《神宗史》。當時紹圣的黨羽還在朝中,人們都懷有不同的想法,來阻止新政的實施,皇上對徐?說:“我每次聽大臣應對問話,不是欺騙就是諂媚,只是徐?耿直,正是我依賴的!庇谑窍略t讓徐?與蔡京共同校對《五朝寶訓》,徐?不肯同蔡京合作,就堅持推辭。后升職翰林學士,國史很久都沒修完,徐?說:“《神宗正史》,現在已經修改五次了,還沒能成書。大概因為元祜、紹圣這些史官好惡不相同,范祖禹等人專門負責司馬光收藏的一些記事,蔡京兄弟純粹用王安石《日錄》,各執一詞,所以議論紛紛。當時的輔相之家,每家都藏有記錄,怎么能夠說沒有呢?我認為應該全部取用,參考修訂對錯之處,才能修成國史!被实壅J為他說得對,命令徐?草擬詔書告誡史官,讓他們盡心去收集,不要讓史實失真。徐?與何執中共同在宮中侍奉皇上,蔡京憑借自己是老官僚,常常違心地奉承二人,徐?并沒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節。(徐?)請求回家探望親人的病情,有人說翰林學士中沒有外出的規定,皇帝說:“徐?請求回去,不是離開朝廷,怎么是他輕易改變這個規定呢!”大觀三年,徐?擔任太平州知府;噬险偎M見,他極力陳述先行的茶鹽法給百姓帶來的痛苦,皇上說:“是因為資財不足的緣故啊! 徐?回答道:“獲得錢財要有道,打理錢財時要講義,花費錢財要得法,現在國家資財不足,陛下可召令全國有關官員,推廣宣講并親力推行它。”皇上說:“不見你很久了,今日才聽到好的建議!辈叹⿵腻X塘被召還,用隱晦的話語打動他說:“你的功勞在伯通之上,伯通已經是丞相了。” 徐?笑著說:“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為利祿改變呢?”蔡京很慚愧無言以對,徐?最終也沒有再被重用。后因病而死,享年七十九歲。徐?耿介正直,特別受皇帝禮遇器重,但沒有得到重用,當時人議論為此感到惋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wenyanwen/1100962.html
相關閱讀:于休烈,河南人也 閱讀附答案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閱讀訓練附答案
“吳廣素愛人”“秦二世元七月”比較閱讀及答案理解
實用類文本閱讀:《蘇東坡傳(節選)》(林語堂)練習與參考答案
明史?孫振基傳 閱讀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