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也。高唐為齊名都,衣冠無不游行市里。歆為吏,休沐出府,則歸家闔門。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太祖征孫權,表歆為軍師。魏國既建,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及踐阼,改為司徒。
黃初中,詔公卿舉獨行君子,歆舉管寧,帝以安車征之。明帝即位,進封博平侯,轉拜太尉。歆稱病乞退,讓位于寧。帝不許。臨當大會,乃遣散騎常侍繆襲奉詔喻指曰:“朕新蒞庶事,一日萬幾,懼聽斷之不明。賴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屢以疾辭位。夫量主擇君,不居其朝,委榮棄祿,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顧以為周公、伊尹則不然。潔身徇節,常人為之,不望之于君。君其力疾就會,以惠予一人。將立席幾筵,命百官總己,以須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詔襲:“須歆必起,乃還。”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從子午道伐蜀,車駕東幸許昌。歆上疏曰:“兵亂以來,過逾二紀。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當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紹三王之跡。雖有二賊負險延命,茍圣化日躋,遠人懷德,將襁負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時動。臣誠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為后事。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越險深入,無獨克之功。如聞今征役,頗失農桑之業。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臣備位宰相,老病日篤,犬馬之命將盡,恐不復奉望鑾蓋,不敢不竭臣子之懷,唯陛下裁察!”帝報曰:“君深慮國計,朕甚嘉之。賊憑恃山川,二祖勞于前世,猶不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諸將以為不一探取,無由自弊,是以觀兵以窺其釁。若天時未至,周武還師,乃前事之鑒,朕敬不忘所戒。”時秋大雨,詔真引軍還。太和五,歆薨,謚曰敬侯。
。ㄟx自《三國志·華歆傳》)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有二賊負險延命負:仗恃
B.命百官總己,以須君到總己:各管自己的職事
C.越險深入,無獨克之功克:取勝
D.顧以為周公、伊尹則不然顧:考慮
【小題2】華歆認為應該“以征伐為后事”,其理由是:()
、俦鴣y以來,過逾二紀
、谌缏劷裾饕,頗失農桑之業
③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
、芷埵セ哲Q,遠人懷德,將襁負而至
、荻\之釁,可坐而待也
⑥臣備位宰相,老病日篤,犬馬之命將盡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題3】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華歆在明帝即位后,稱病乞退,是因為他效法周公、伊尹,潔身自好,不慕名利。
B.華歆認為,應該把治國放在首位,而治國的核心是民眾的安居樂業,只有這樣,國人歡迎,東吳、西蜀的民眾也會拖兒帶女地前來投奔。
C.華歆認為,三國鼎立局面業已形成,“二賊”有險要的地勢可以依托,貿然進攻必定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所以不能再用兵。
D.魏明帝并沒有接受華歆的進諫,表示要效法“二祖”,盡快完成統一大業!拘☆}4】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高唐為齊名都,衣冠無不游行市里。(5分)
(2)賊憑恃山川,二祖勞于前世,猶不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5分)
答案:
【小題1】D
【小題2】C
【小題3】B
【小題4】(1)高唐縣是舊齊國的著名都市,官吏們都喜歡游走于大街拋頭露臉。(2)賊依憑秦嶺長江(分裂國家),祖父、父親兩人生前(一直為消滅他們)而不辭勞苦,也沒有平定。朕豈敢以為自己比祖輩能行,吹噓必然能踏平他們! 答案解析: 【小題1】
試題分析: “顧”在文中表轉折,是 “只是”的意思。
【小題2】
試題分析:①言兵禍連綿;⑥言自己老體衰
【小題3】
試題分析:A.周公、伊尹并沒有“乞退”,華歆也并非仿效二人; C.文中是“以征伐為后事”,并不是“不能再用兵”。D.“朕敬不忘所戒”表示接受了建議。
【小題4】
試題分析:(1) “為”判斷動詞,是;“衣冠”官吏;“游行”游走。每個得分點各1分,大意對2分。
(2)“憑恃”依憑; “克平”平定;“自多”認為自己比祖輩都行。每個得分點各1分,大意對2分。
《華歆傳》參考譯文:
華歆字子魚,是平原郡高唐縣人。高唐縣是舊齊國的著名都市,官吏們都喜歡游走于大街拋頭露臉。華歆當時在縣衙為做吏(也是有頭臉的人),他每天都是洗完臉出門,公事一畢就回家,并緊閉大門。
曹操證討孫權時,奏清皇帝任命華歆為軍師。魏國(曹操受九錫封為魏王)建立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任魏王時,拜華歆為相國,安樂鄉侯。曹丕代漢稱帝后,改任相國為司徒。
黃初間,曹丕下詔要求宮廷大臣向他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華歆推舉了管寧,曹丕派車專門去迎接。魏明帝即位,封華歆為博平候,后改任太尉。華歆稱病請求退休,愿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魏明帝沒有同意。在設筵大會朝臣時,派散騎常侍繆襲持詔書宣喻華歆:“朕新接手這些煩雜事務,一日萬機,怕的是難分辨是非并做出錯誤的決斷。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們在朕左右,而您卻屢屢以病推辭。量主擇君,不肯做官,拋棄榮祿,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確曾有過,但周公、伊尹則不然。潔身自好為國家死節的事,是其他人應該做的,但我不敢讓您也那樣。您應該克服病痛的困擾參加朝會,施惠澤于朕。(朕)將讓凳子空著,站在筵席前,命令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職事,來等待您的到來,(只有那時)朕才能落座。”又特別叮嚀繆襲:“必須在華歆起身赴會時,你才能回來。”華歆不得已,只好赴會。
太和間,派遣曹真從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也親臨許昌(閱兵以壯行色)。華歆上書說:“自兵亂以來,已經二十多了,我魏國承奉上天之命,陛下以至高之德,正逢成王、康王的處境,應該成就一代盛世,步堯、舜、禹三王的足跡。雖然今天有二賊(東吳西蜀)憑險割據,如果我們堅持民本思想,使與民休養生息的仁政發揚光大,那么,敵方民眾也會被感動,勢必抱著小孩,背著行李前來投奔。戰爭是在不得已時才發動的,不可以輕啟戰端,要等持時機成熟,我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國之道,把討伐作為后事。況且若出兵討伐,需千里運糧,這在軍事上則處被動;而越過天險深入敵后,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就說今征兵征差這件事情,已經對農業蠶桑業造成重大損失。治理國家者,是以民眾為基礎;民眾把穿衣吃飯看成天大的事情。能使中國無缺衣乏食、饑寒交迫的禍患,百姓沒有離鄉背景、四處逃難的冤苦,那是舉國的大幸大福。至于二賊的禍亂,可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等待時機。我忝居宰相之位,老與疾病日甚一日,像犬馬那樣奔波的生命也即將結束,恐怕不再能侍奉和問候陛下,生命將盡,不敢不竭盡屬下的忠誠,希望陛下仔細思考,做出決斷。”魏明帝(看過《止戰疏》后)派人告訴華歆說:“對您能深思熟慮國家的大政方針,朕非常佩服,賊依憑秦嶺長江分裂國家,祖父、父親兩人生前一直為消滅他們而不辭勞苦,也沒有平定。朕豈敢以為自己比祖輩能行,吹噓必然能踏平他們!軍事將領們認為,不把二賊一一消滅,是無端地自取凋敝,所以朕才檢閱軍隊窺察時機準備出兵。(但是)如果時機不到,周武王曾休兵罷戰的先例,就是借鑒,朕以非常謹恭的心情,決不會忘記您的勸戒。”適在此時,秋雨連錦,魏明帝下詔令曹真退軍。太和五華歆亡故,皇帝追贈為敬侯,兒子華表襲其爵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wenyanwen/442816.html
相關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蘇東坡傳(節選)》(林語堂)練習與參考答案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閱讀訓練附答案
明史?孫振基傳 閱讀附答案
于休烈,河南人也 閱讀附答案
“吳廣素愛人”“秦二世元七月”比較閱讀及答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