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歐陽修《峴山亭記》閱讀答案翻譯譯文試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文言文閱讀答案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峴山亭記

  歐陽修

  峴山臨漢上,望之隱然,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荊州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祜叔子、杜預元凱是已。方晉與吳以兵爭,常倚荊州以為重,而二子相繼于此,遂以平吳而成晉業,其功烈已蓋于當世矣。至于風流余韻,藹然被于江漢之間者,至今人猶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蓋元凱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為雖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頗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傳言叔子嘗登茲山,慨然語其屬,以謂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滅于無聞,因自顧而悲傷。然獨不知茲山中學數學網待己而名著也。元凱銘功于二石,一置茲山之上,一投漢水之淵。是知陵谷有變而不知石有時而磨滅也。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遠歟?

  山故有亭,世傳以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屢廢而復興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寧元,余友人史君中輝以光祿卿來守襄陽。明,因亭之舊,廣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壯,又大其后軒,使與亭相稱。君知名當世,所至有聲,襄人安其政而樂從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軒為光祿堂;又欲紀其事于石,以與叔子、元凱之名并傳于久遠。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于余。學科王

  余謂君如慕叔子之風,而襲其遺跡,則其為人與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愛君而安樂之如此,則君之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書也。若其左右山川之勝勢,與夫草木云煙之杳靄,出沒于空曠有無之間,而可以備詩人之登高,寫《離騷》之極目者,宜其覽考自得之。至于亭屢廢興,或自有記,或不必究其詳者,皆不復道。

  熙寧三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歐陽修記。

  4.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學科王

  A.至于風流余韻,藹然被于江漢之間者 被:遍及

  B.其功烈已蓋于當世矣 蓋:壓倒

  C.然獨不知茲山待己而名著也 待:對待

  D.若其左右山川之勝勢 勝:美好

  5.下列各組加點的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于余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

  B.襄人安其政而樂河南文科從其游也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C.蓋元凱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 王好戰,請以戰喻

  D.明,因亭之舊,廣而新之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是一篇碑記,是作者應襄陽知府史中輝之請而寫的。文章略去峴山的自然風貌,而著重抒發由峴山這一名勝所引起的感想,這在碑記文中是別具一格的。

  B.峴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為晉朝兩位開國元勛羊祜、杜預曾在此與吳激戰并最終平定吳國為晉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對趨時邀譽,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預“垂于不朽”的功業,一方面對他們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發出了“自待者厚”的譏評。

  D.文章中說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輝的事跡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預的名字一樣永遠流傳。作者是希望史中輝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樹。學科王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而其名特著于荊州者,豈非以其人哉?(3分)??

 。2)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遠歟?(4分)??

 。3)既周以回廊之壯,又大其后軒,使與亭相稱。(3分)??

  【答案及解析】

  4.C(“待”在此是“依靠。)

  5.B(“而”均為連詞,表遞進。A“于”分別是表對象、表被動, C“以”分別為“因為”、“用”,D“因”分別為表原因;介詞,經由、通過。)

  6.B(“在此與吳激戰”誤)

  7.(1)然而它在荊州特別有名,這難道不是因為那里的人(才著名)嗎?(“著”1分,“以”1分,句意1分)

 。2)難道(他們)都太重視自己的名聲影響而作如此充分的憂慮呢,還是(他們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遠呢?(“其名之甚”1分,“將”1分,“自待者厚”1分,句意1分)

  (3)用壯麗的回廊環繞著亭子之后,又擴大了亭子后軒,使后軒與亭子的大小規模相稱。(“周”1分,“以回廊之壯”介賓結構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峴山亭記

  峴山面臨漢水,看上去山勢突出高大,(實際上)它是周圍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荊州特別有名,這難道不是因為那里的人(才著名)嗎?那些人是誰呢?是羊祜叔子、杜預元凱。當晉與吳用武力相爭時,常常要倚仗荊州,以它為軍事重地,而羊祜杜預二人相繼在這里,就平定東吳,成就了晉的統一大業,他們功業已經超過了當世之人。至于他們成功的事跡產生的影響,廣泛傳揚于江漢之間,到現在人們仍然思念他們,而對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別深。大概是元凱憑他的功勞業績,叔子憑他的仁義品行,二人所作所為有所不同,然而卻都足以流傳不朽。

  我很懷疑那些(已有功業傳世)卻又反過來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傳說羊叔子曾登上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訴他的部下,認為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滅無聞,因此羊叔子聯想到自己而十分悲傷。然而(他)惟獨沒有想到這座山是因為有了自己才特別著名的。元凱在兩塊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業,一塊安置在這座山上,一塊投到漢水之中。(他這樣做)是知道山巒溝壑有變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時也會磨滅的。難道(他們)都太重視自己的名聲影響而作如此充分的憂慮呢,還是(他們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遠呢?學科王

  峴山上本來有亭,世上人們傳說是羊叔子所游歷休憩之處。那里建筑屢興屢廢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們的名聲而思念他們的人很多。熙寧元,我的朋友史君中輝憑光祿卿的身份作襄陽長官。第二,因為峴山亭的破舊,(史君中輝)就擴大并且重新建造了這座亭,在環繞著亭子建造了壯麗的回廊后,又擴大了亭子后軒,使后軒與亭子的大小規模相稱。史君輝聞名于世間(天下),在他從政過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聲望。襄人安定于他的執政,樂于跟從著他,也就根據史君的官職名號,為峴山亭的后軒命名為光祿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記錄史君的事跡,打算用這辦法讓史君與羊叔子、杜元凱之名聲一起流傳久遠。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這種行為舉動。于是他前來向我托付寫亭記。

  我認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風范而(想)承襲他在民間流傳的事跡,那么史君的為人表現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見了;襄人敬愛史君而生活安定樂逸,那么史君的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這些就是襄人想寫下來的。(我想)那峴山周圍的秀麗風光和籠罩于幽深杳遠之中的草木云煙,它們于空曠原野上時隱時現,可以供給登高遠望寫出憂思愁苦詩文的人,適合他們觀覽時得到它,滿足它。至于這座峴山亭的屢興屢廢,(或許)有人自會寫出亭記,有人認為不必深究其中的詳情,(這些)我都不再說明了。學科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wenyanwen/349023.html

相關閱讀: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閱讀訓練附答案
“吳廣素愛人”“秦二世元七月”比較閱讀及答案理解
明史?孫振基傳 閱讀附答案
實用類文本閱讀:《蘇東坡傳(節選)》(林語堂)練習與參考答案
于休烈,河南人也 閱讀附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