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段縫書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師時,嘗為足下道曾鞏善屬文,未嘗及其為人也。還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書以所聞詆鞏行無纖完,其居家,親友惴畏焉,怪某無文字規鞏,見謂有黨,果哉足下之言也?
鞏固不然。鞏文學論議,在某交游中,不見可敵。其心勇于適道,殆不可以刑禍利祿動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養無虧行,家事銖發以上皆親之。父亦愛之甚,嘗曰:“吾宗敝,所賴者此兒耳。”此某之所見也。若足下所聞,非某之所見也。鞏在京師,避兄而舍,此雖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顧不可以書傳也。事固有跡,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誅焉,則誰不可誅耶?鞏之跡固然耶?然鞏為人弟,于此不得無過。但在京師時,未深接之;還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嘗以此規之也。鞏果于從事,少許可,時時出于中道。此則還江南時嘗規之矣,鞏聞之輒矍然。鞏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懷友書》兩通,一自藏,一納某家,皇皇焉求相切?①,以免于悔者略見矣。嘗謂友朋過差,未可以絕,固且規之。規之從則已,固且為文字自著見然后已邪?則未嘗也。凡鞏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過,亦如前之云而已,豈不得為賢者哉?
天下愚者眾而賢者希,愚者固忌賢者,賢者又自守,不與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挾忌怨之心,則無之焉而不謗。君子之過于聽者,又傳而廣之,故賢者常多謗,其困于下者尤甚。勢不足以動俗,名實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謗,謗易以傳也。凡道鞏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過于聽者也。家兄未嘗親鞏也,顧亦過于聽耳。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過于聽者之言,縣斷賢者之是非,甚不然也?鬃釉唬骸氨姾弥,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孟子曰:“國人皆曰可殺,未可也;見可殺焉,然后殺之!笨镎拢▏詾椴恍,孟子獨禮貌之以為孝。孔、孟所以為孔、孟者,皆為其善自守,不惑于眾人也。如惑于眾人,亦眾人耳,烏在其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輕議鞏!
①?mó ,削。切?,切磋之意。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嘗為足下道曾鞏善屬文 屬:連綴,寫作
B、吾宗敝,所賴者此兒耳 敝:衰敗
C、于罪之中有足矜者 矜:同情
D、則誰不可誅耶 誅:殺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眾好之,必察焉 B、其既往之過
盤盤焉,??焉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C、鞏在京師,避兄而舍 D、不惑于眾人也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以其無禮于晉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在京師曾向段縫介紹曾鞏其文,但沒有介紹曾鞏的為人,而在本文中他特別回顧了回江南后與曾鞏的交往,表明自己所寫乃眼見的真實的曾鞏。
B、作者用“勇于適道”高度評價了曾鞏的為人,認為他雖然不無缺點,但堅持正義的雄心,恐怕是無法用刑罰禍患、名利官祿來打動的。
C、 作者指出對曾鞏的詆毀是“愚者”對“賢者”的嫉妒和誹謗;尾段末,先引孔孟的話,再舉匡章的例,由一般推到個別,使文章主旨得到深化。
D、綜觀全文,結構清晰,駁斥有事實,立論有依據,層層深入,令人心服,充分表現出王安石和曾鞏之間建立在“道義”基礎上的深厚友誼。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在某交游中,不見可敵。(3分)
(2) 嘗謂友朋過差,未可以絕,固且規之。(3分)
(3) 如惑于眾人,亦眾人耳,烏在其為孔、孟也?(4分)
5、答案:D。 誅,責備。
6、答案:C。C都是連詞,修飾關系;A代詞,它或語氣助詞;形容詞詞尾,……樣子;B結構助詞,的;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D于,介詞,被;介詞,對。
7、答案:C!斑@樣由一般推到個別”錯,此處不存在“由一般推到個別”。
8、
(1)在我的交往的朋友當中,沒有發現可以和他匹敵的。
(2)我曾說過朋友有過錯,不可以絕交,一定要規勸他。
(3)如果被普通人(或:一般人)迷惑,不過是普通人(或:一般人)罷了,他們成為孔孟的特征體現在哪里呢(或:從哪里看他們是孔孟呢)(亦、耳呼應表限止)
段君:我在京師時,曾經向您稱道曾鞏善于寫文章,沒有談到他的為人;氐浇希ㄎ遥┎攀煜げ⒕茨剿,把他作為朋友,又寫文章簡略地介紹了他的行為。您來信根據傳聞??曾鞏,(說)他的品行沒有一點點優點,(說)他在家,親戚朋友都畏懼他,責怪我沒有文字規勸曾鞏,說我有偏私,事情當真像您說的那樣嗎?
曾鞏本來不是這樣的人。曾鞏的文學議論,在我交往的朋友當中,沒有發現可以和他匹敵的。他勇于歸從道統,大概是不可以用刑罰禍患、名利官祿來打動他的。父親在困窮中,曾鞏悉心侍奉,沒有不好的品行,家中事無巨細他都親力親為。父親特別喜愛他,曾經說:“我們家族衰敗,可以依賴的就是這個兒子了。”這就是我所看到的。像您所聽到的,并非我所看到的。曾鞏在京師,避開他的哥哥而住宿,這件事即使我也責備他了,難怪您深深地責備他。然而在責備中也有值得同情的,只不過不能在信中告訴(你)。事情固然有跡象,然而情理上卻沒有到傳說的那種程度,如果不講情理就加以責備,那么誰不可以責備呢?曾鞏的情況本就這樣嗎?然而曾鞏作為弟弟,在這方面難免沒有過失。只因在京師時,我和他沒有密切往來;回到江南后,事情已成為過去不必責備,也就不曾用這件事規勸他。曾鞏做事果斷,很少肯定別人,做事經常超出中庸之道的標準。這方面我在回江南時曾經規勸過他,曾鞏聽后就誠惶誠恐。曾鞏確實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他寫了《懷友書》兩封,一封自己珍藏,一封放在我家,心里不安,求取相互切磋,免生反悔的心情大致體現出來。我曾說過朋友有過錯,不可以絕交,一定要規勸他。規勸他采納就行了,非要寫成文字使自己明白然后才算完嗎?那是沒有必要這樣做的(或:那(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曾鞏的行為,已如前面所說;他以前的過失,也如前面所說的罷了,難道還不能算是賢人嗎?
天下愚人多而賢人少,愚人本來就妒嫉賢人,賢人又自己保持操守,不與愚人交往,愚人就更加怨恨了。胸懷嫉妒怨恨之心,也就沒有什么不能毀謗的。君子中那些在輕信人言方面犯錯的人,又進行傳播擴大,所以賢人常常多遭毀謗,那些困在下層的人就更是如此了。勢力不足以動搖習俗,名義和實際沒有教給百姓,愚人容易施謗他,毀謗的話容易流傳。凡是說曾鞏什么的,必定是那些嫉妒、怨恨、在輕信人言方面犯錯的人。家兄沒有親自接近過曾鞏,只不過也是道聽途說罷了。您卻要引用嫉妒、怨恨和道聽途說的人的話,憑空推斷賢人的是非,這是很不對的?鬃诱f:“對于大家喜歡的,必須要深入觀察;對于大家厭惡的,必須要深入觀察!泵献诱f:“全國人民都說某人可殺,(還)不可以;發現他有可殺的罪行,然后才殺他!笨镎拢珖舷露颊J為他不孝順父母,孟子卻對他以禮相待,認為他孝順。孔子、孟子成為孔子、孟子的原因,正因為他們善于自己保持操守,不受一般人的迷惑。如果被普通人(或:一般人)迷惑,不過是普通人(或:一般人)罷了,他們成為孔孟的特征體現在哪里呢(或:從哪里看他們是孔孟呢)?但愿您看重自己,不要輕率地議論曾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wenyanwen/928111.html
相關閱讀:“吳廣素愛人”“秦二世元七月”比較閱讀及答案理解
實用類文本閱讀:《蘇東坡傳(節選)》(林語堂)練習與參考答案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閱讀訓練附答案
于休烈,河南人也 閱讀附答案
明史?孫振基傳 閱讀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