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一個書香中國
李泓冰
當網絡橫行全球,當微博華麗登場,閱讀與寫作的碎片化現象似乎已不可避免。不過,若是在這個盛夏光顧上海書展,看到那些酷暑中排長隊購買入場券的讀者,且大部分是年輕的面龐,不但關于紙質書末日的哀嘆可以稍緩,也頗能體味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
這幾天的上海,是最為全國讀者、出版社、作家矚目的地方。書展的成功,也向我們發出疑問:讀書人的節日,能否可持續發展?閱讀能否不僅僅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相約,更成為潤物無聲的日常習慣?
比如,可否讓傳統的書店不那么急吼吼地退出歷史舞臺?盡管網上購書已成常態,但讀者仍然需要閱讀的氛圍。在網絡時代,如果還固守著當年新華書店的站柜賣書方式,書店的沒落可想而知。而上海書展每天數十場作者與讀者的互動、對話、簽售,網上信息的充分發布,全場提供免費WiFi,讀者呼朋引類相約而來,既是閱讀與購書的場所,也有了解作家、見識明星的機緣,還可以拿到小紀念品,或者只是一場以書為媒的社交、約會正像上海書展的主題我愛讀書,我愛生活讀書,本來就該是生活的一部分。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的研究,我國公民人均閱讀圖書只有4.35本,上海領先全國,人均8本,而韓國人讀11本、法國人20本、以色列人64本
重視教育的中國家庭,原來竟鮮有讀書人嗎?除了教科書,我們的下一代真的沒了閱讀習慣嗎?
試想,倘若官員忙于應酬惰于讀書,我們只能坐視各處焚琴煮鶴、荼毒人文的事件層出不窮,更無法指望社會管理的規則意識;倘若學生深陷題海無暇讀書,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生機勃勃的孩子變成刻板僵化的應試機器,不但失掉創新的欲望與能力,更可能耽于本能沖動而拙于理性表達;倘若我們的社會彌漫著追逐物質、不屑讀書的風氣,更會與書籍帶來的高貴、力量、優雅和美絕緣,擋住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路途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開卷與否,茲事體大!
閱讀習慣是需要培養的。如果有出了家門抬眼就能看到的社區圖書館,有在地鐵站臺相約時可以兜兜轉轉的人文書店,有班級里的圖書角、學校里的閱覽室,也有像年復一年的上海書展那樣,成為這座城市讀書人的節日,公眾就有機緣體會對閱讀的如饑似渴,體驗思考的尊嚴,享受與智者對話的快樂。這也讓我們溫暖:未必是大雅久不作,公眾并沒有遺棄閱讀,城市依然有可能成為愛書人的書房,很多現實疑團依然可能在閱讀中絲絲縷縷地厘清
無書使人俗,沒有書香的城市更會顯得傖俗無禮。一場書展,透露了一座城市優雅的文化特征,也散發了令人欣慰的訊息:書事可為,閱讀可期,民氣可用,它作為公共服務的一種,在激勵閱讀、彌散書香方面,還有很多沉睡的領域有待開拓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1.下列對書香中國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營造閱讀的氛圍,使作者與讀者互動、對話、簽售等,讓讀書成為人們社交、約會的橋梁,讓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B.讓官員從應酬中解放出來,抽出時間好好讀書,杜絕焚琴煮鶴、荼毒人文的事件發生,以增強社會管理的規則意識。
C.讓學生跳出題海,拒絕應試,通過好好讀書來增強創新的欲望與能力,遠離本能的沖動,扎實地提高理性表達能力。
D.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讀書的氛圍充滿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整個社會因此而變得充滿文化內涵,進而高雅起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網絡尤其是微博,使閱讀與寫作受到沖擊。在此背景下,上海書展讓人們在關于紙質書末日的哀嘆中看到了希望。
B.我國公民的閱讀量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每年閱讀圖書只有4.35本,上海領先全國,人均也只有8本。
C.作者希望讀書人的節日能夠持續發展下去,閱讀能夠成為一種習慣,并且能夠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D.文章通過論述官員、學生不讀書,社會沒有讀書風氣的后果,指明了不讀書的危害,從反面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網絡,它有可能使閱讀與寫作出現碎片化現象,但傳統的閱讀不會退出歷史舞臺。
B.公眾并沒有遺棄閱讀,城市依然是愛書人的書房,很多現實疑團依然可能在閱讀中絲絲縷縷地厘清
C.在網絡時代,讀書仍然應當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因為讀書能夠使人變得高貴、聰明,意義十分重大。
D. 這場書展透露了一座城市優雅的文化特征,但是在激勵閱讀、彌散書香方面,還有很多沉睡的領域有待開拓。
參考答案:
1.C文中說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生機勃勃的孩子變成刻板僵化的應試機器,并沒有說要拒絕應試。
2.B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原文中沒有依據。
3.B未然說成已然。原文是說城市依然有可能成為愛書人的書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xiandaiwen/1096353.html
相關閱讀:無機材料大師嚴東升:生而為國 閱讀附答案
《論讀書》閱讀答案
有一種愚蠢,叫“用朋友圈試探人性”閱讀附答案
中學生課外閱讀訓練與答案:《如果麥子沒有考驗》
魯迅自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