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_(朝代)詩人。
2.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偕V裰畬伲 )
、谮淠敖煌ǎ )
、郾阋家( )
、茆蛔詷罚 )
3.緣溪而行的漁人忽然看到美麗靜謐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極大的好奇心,并讓他產生了窮盡桃林的愿望。請從文中找出這處景物描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漁人穿國山洞,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請你談談漁人從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世少有隱者。面對當時的社會,作者在不茍且、不同流、難釋懷的復雜情感下,隱居山林并描繪出儀真儀幻的“桃花源”。請你說說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陶淵明 東晉或“晉”或“晉代”
2.①類;②交錯相通;③通“邀”,邀請;④愉快的樣子。
3.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4.圍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們生活,社會風尚”回答。或圍繞“美麗富足,和平安寧,自由快樂,尊老愛幼,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回答也可。
5.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對黑暗現實的否定與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意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xiandaiwen/404276.html
相關閱讀:《論讀書》閱讀答案
中學生課外閱讀訓練與答案:《如果麥子沒有考驗》
魯迅自傳閱讀答案
無機材料大師嚴東升:生而為國 閱讀附答案
有一種愚蠢,叫“用朋友圈試探人性”閱讀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