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陳建華《節日風俗與戲曲文化研究述評》閱讀練習及答案(含解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議論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上世紀之初,雖然學者們并不是從節日風俗的角度考察戲曲,但在他們關于戲曲起源的探討中所得的具體結論已暗寓戲曲演出與宗教節日密不可分的命題。王國維采用當時西方流行的“戲劇起源于巫舞”的觀念,他又考證了上古巫舞與戲劇的關系,指出在古代祭祀儀式的舞蹈中,“蓋后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先賢的論述表明節日與戲劇的起源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系。
國外研究者認為戲劇起源于宗教儀式是世界上共通的規律,中國也不例外。上世紀80年月,國內學界在研究路徑與方法選擇上,與傳統的中國戲劇研究者大多限于正史、詩文書信、序跋、筆記等文人撰寫的文獻不同,研究視點從“都市戲劇”轉向“農村戲劇”,更多留意地方志、會館錄、家譜、公私文書類較為零散的文獻以及非文字的儀式表演、習俗,在研究方法上則引入了民俗學與人類學的方法。用大量的材料來證明戲劇源于宗教儀式。指出對大部分中國人而言,演戲最主要的功用還是在節慶中表現對神的敬意。他們卻沒有對宗教向藝術轉變的社會歷史背景進行全面的分析。在他們的學說的影響下,國內學界開始重新評價戲曲中過去為人們所忽視的地方小戲。民間戲劇研究者王兆乾就將戲劇分為觀賞性戲劇與儀式性戲劇,認為兩者在戲劇觀念、演出環境與演出習俗諸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同,儀式性戲劇原本是戲劇本源和主流,而觀賞性戲劇只是支流,但傳統戲劇史卻將觀賞性戲劇作為戲劇的主流,儀式性戲劇反成為遺漏的篇章。
伴隨著觀念的變化,國內戲曲學界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到九十年代初,全國迅速掀起一股與節日關聯度極高的“儺戲熱”,學者將目光投到城市之外的尚未完全開發的山村,貴州、安徽、云南、江西等地都活躍著戲曲學者的身影。
戲曲研究方法和思維視角方面也顯示出豐富性與多樣性。表現在:一是田野考察被引入戲曲研究,在王國維開創的二重證據之外又多了一重鮮活的田野資料。二是考古學與文物學知識顯示出獨到的作用,因為戲曲本為小道,正史多不見載,筆記史料亦有限,地下文物的出土對于還原歷史無疑具有很大的幫助。三是民俗學的思維方式介入戲曲研究。
(摘自陳建華《節日風俗與戲曲文化研究述評》)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以王國維為代表的上世紀初的學者們,已經得出了戲劇起源于宗教節日的具體結論。
B. 傳統的中國戲劇研究者研究的視點是“都市戲劇”,依據的主要是文人撰寫的文獻。
C. 現代的中國戲劇研究者雖然證明了演戲就是敬神,但卻未能發現宗教與藝術的聯系。
D. 在古代戲曲是“小道”,正史、筆記史料不足為憑,只有出土的地下文物才最可信。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論述了戲劇起源于宗教儀式的觀念對中國近現代戲曲文化研究的影響。
B. 文章主要闡述了戲曲研究變化的三個面:路徑與方法、研究領域、思維視角。
C. 文章以“評”表達自己的看法,是觀點;“述”戲曲研究變化的客觀實際,是論據。
D. 文章主要立足于與西方戲劇研究的不同來論述中國當代戲曲文化研究的變化。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如果沒有王國維等先賢對于戲劇起源的研究,后來的戲曲研究方法就不可有改變。
B. 如果只注重從正史等文人撰寫的文獻方面研究,就很難準確揭示戲曲發展的規律。
C. “儺戲熱”的出現是因為它雖屬地方小戲,但卻是與節日關聯極高的儀式性戲劇。
D.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戲曲研究中未曾使用過民俗學和人類學的方法和思維方式。
【答案】
1. B 2. D 3. A
【解析】
點睛:考核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類試題,注意的錯誤主要是范圍不當、偷換概念、無中生有、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問等類型。命題的方式經常是對文中相關概念的要點進行組合,或對文中的句子進行轉換,或是改變文中句子之間的關系。
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原文的論證分析,考生要注意認真研讀文本,然后將選項和文本進行充分的比對分析。D“立足于與西方戲劇研究的不同來表現……”錯誤,文章論述的是中國當代戲曲文化研究受到西方觀念的影響,在傳統的中國戲劇研究方法上的新的變化。
3. 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考生要注意根據對選項的把握,到原文找到合理的理解依據。A.王國維等先賢對于戲劇起源的研究,只是背景,并不必然導致后來戲曲研究方法的變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yilunwen/1328599.html

相關閱讀:《金字塔感言》閱讀練習及答案
議論文閱讀《跨越苦難》參考答案
王蒙《文化瑰寶與文化泡沫》閱讀練習及答案
《品味瑕疵》閱讀練習及答案
《財富與幸福》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