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鑿壁借光
高鳳流麥
蘇秦刺股
截蒲為牒
三余讀書
陶侃運甓
臨池學書
孫康映雪
囊螢映雪
奮發圖強 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斗,努力謀求強盛。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
《論語·學而》:“《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力爭上游 努力奮斗,爭取先進再先進
。 勤能補拙 指勤勉努力能彌補天資上的不足。
立志礪志
強學博覽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于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笨鳥先飛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別人先動手。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后,你這等坌(笨)鳥先飛。”
專一不移
不甘后人 不甘心落在別人后面。
手不釋卷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愚公移山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读凶·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胸懷大志 懷:懷藏。胸有遠大志向。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業精于勤 業:學業;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奮。學業精深是由勤奮得來的。唐·韓愈《進學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篤志好學
策頑磨鈍
發憤忘食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尚書·君陳》:“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后漢書·魯丕傳》:“性沉深好學,孳孳不倦。”《三國志·蜀書·向朗傳》:“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
孜孜不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稘h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夕寐宵興
繩鋸木斷 出處: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典故: 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焚膏繼晷 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典故: 膏:油脂,指燈燭;繼:繼續,接替;晷:日光。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讀書。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出處: 《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典故: 學習好像追趕什么,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山不轉水轉。來自那英演唱的同名電視劇主題曲(1990。比喻情況總是在變化的,一時不順利也不必懊惱和悲傷。
咸魚翻身。咸魚本來不能“翻身”,說咸魚翻身有起死回生、否極泰來的意思,指處境短時間內由壞變好。
亡羊補牢 出處: 《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典故: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勇往直前 出處: 宋·朱熹《朱子全書·道統一·周子書》:“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的道理。”
典故: 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持之以恒 持:堅持;恒:恒心。長久堅持下去。
堅持不懈 堅持到底,一點不忪懈。
跛鱉千里 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跬步不休,跛鱉千里。”
典故: 跛腳的鱉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很差,也能成功。
日計不足,歲計有余 出處: 《淮南子·?真訓》:“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余。”
典故: 每天算下來沒有多少,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比喻積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收獲。
精衛填海 出處: 《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典故: 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后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始終如一 出處: 《荀子·議兵》:“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典故: 始:開始;終:結束。自始自終一個樣子。指能堅持,不間斷。
始終不渝 出處: 《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典故: 渝:改變,違背。自始自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堅忍不拔 出處: 宋·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典故: 形容在艱苦困難的情況下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指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廢寢忘食 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急起直追 立即行動起來,努力追趕上去。 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故今日之亂,且置無豐,元佑勿論,宜度時之所宜為者,急起而趨之,如拯焚救罔,不然,襲常祖故,以亂救亂,天下紛紛,何時而定也。”
九轉功成 轉:循環變華。原為道家語,指煉得九轉金丹。后常比喻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而終于獲得成功!侗阕·金丹》:“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藥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其轉數多藥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逆水行舟 逆著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
駑馬十駕 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人一己百 別人一次就做好或學會的,自己做一百次,學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趕上別人 《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通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了。《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事在人為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如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
夜以繼晝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郅惲傳》:“昔文王不敢盤游于田,以萬人惟憂,而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晝。” 用夜里的時間接上白天的時間。形容日夜不息地努力。
再接再厲 接:接戰;厲:磨快,引伸為奮勉,努力。指公雞相斗,每次交鋒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繼續努力,再加一把勁。 唐·韓愈《斗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
自強不息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人要有成就,必須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勃然奮勵 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勃然奮勵,不可恐懾也,勵志詩歌。”
典故: 勃然:奮發的樣子;奮:奮發;勵:激勵。奮發起來,激勵自己。
百煉成鋼 出處: 漢·陳琳《武軍賦》:“鎧則東胡闕鞏,百煉精剛。”典故: 比喻經過長期鍛煉,變得非常堅強。
百折不撓出處: 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典故: 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疾風知勁草 出處: 《后漢書·王霸傳》:“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盡草。”
典故: 在猛烈的大風中,只有堅韌的草才不會被吹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
成語: 堅定不移 出處: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記·文宗開成五年》:“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
典故: 穩定堅強,毫不動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lu/183136.html
相關閱讀:果戈理妙語錄 論天然
精明的女人不會跟老公談論的十個話題
一輩子都在忙著,累著,奔波著,不論多苦,事,還是沒做完。人,
鄙視別人的話語
犯不著吃回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