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現在該怎么辦”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對自己的行為后悔不迭。
“補救的辦法是有的!崩蠋熃又f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鐘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理費就變成了學費,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充分滿足。說不定,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呢?”
這個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故事中的
故事中的那位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不但有一位開
如今,像故事中那樣喜歡毛手毛腳的小孩是肯定不會討人喜歡的,溫順、老實、聽話、順從、乖巧成為判斷好孩子的標準。這樣的孩子大多能被評為好學生。而行為“出格”、愛頂嘴、愛瘋、愛野、愛搞小“破壞”則被視為另類,斥為搗蛋鬼、壞東西,遭人白眼沒人理睬。
其實,小孩愛搞“破壞”屬天性使然,是其創造萌芽的一種體現。他們睜著一雙天真的大眼睛,對社會各類陌生事物充滿新鮮、好奇,并身體力行,欲用自己雙手探求這個未知世界。合理利用小孩這種天性,多方引導、鼓勵,那么孩子創造萌芽得到進一步深化,有利于其大腦發展及日后處世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的這種濃厚的求知欲望,可為今后從業道路奠定基礎,說不定一個小發明家會從此誕生。反之,喜歡老實文靜聽話的孩子,家庭雖少了“破壞”氣氛,大人安心,但小孩天性容易被抹殺,培養出來的孩子多半循規蹈矩、依賴性強。孩子愛動、好奇、勇敢,甚至冒險的天性不能很好地發揮,這樣做的結果非常不利于孩子個性的發展和特長的培養。
縱觀世界創造人類文明成果的杰出科學家們,他們大多從小就開始動手創造,雖然有的行為被大人視為“破壞”,讓大人皺眉、老師頭疼,然而就是這些淘氣的“壞”孩子,長大后卻憑其從小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而成為發明家,在人類歷史上留下輝煌一筆。
心理學家指出,對孩子創造能力的培養,最需要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說,他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千萬不要因其行為和結果的幼稚、離奇而嘲笑或干擾,而應給予足夠的鼓勵和勸導,從而能使其自由自在地完成自己的“創造”活動。
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小孩愛“破壞”,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價值,而得到的是小孩一生受之不盡的無盡財富???思考、創造和智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084746.html
相關閱讀:讓音樂成為放飛心靈的天堂
讓孩子變笨的十件錯事
春季寶寶戶外踏青4大注意事項
學習至深夜 為啥成績上不去
促進小寶寶聰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