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假裝游戲只是過家家?其實并沒那么簡單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潛能開發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說起假裝游戲,應該每位父母都不陌生,誰小時候沒有玩過過家家呢?那過家家就是假裝游戲嗎?

  是,也不全是。

  「假裝游戲」其實有很多功效,也不只是一起玩那么簡單,那我們今天就細聊一聊。

  假裝游戲可不只是過家家

  根據皮亞杰的游戲理論,學齡前的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而游戲以象征性游戲為主。

  孩子在一歲時,就可以做出自我模仿或者模仿他人的動作,比如孩子會假裝喝水吃東西,或者模仿媽媽化妝、爸爸刮胡子等等。

  而隨著孩子的語言、思維能力發展,游戲也不再只是單個零散的動作模仿了,而是加入了情節。比如玩假裝游戲時,娃娃來做「孩子」,孩子會將其他家庭角色的活動進行聯系。

  孩子還可以任意確定「信號物」,比如同一塊積木,孩子有時會拿著它假裝是「手機」用來「打電話」,有時假裝它是「肥皂」用來「洗手」,有時又假裝它是「汽車」在地面上「行駛」……

  這時候「積木」只是孩子根據自己意愿展開想象的「信號物」,孩子可以脫離對當前實物的知覺(積木本身),進行想象,還學會進一步思維,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孩子并不是真的在「打電話」或者「洗手」,而是在「假裝」在進行這些行為動作,所以象征性游戲也稱為「假裝游戲」。

  玩假裝游戲有什么好處

  引導孩子表達并釋放情緒

  假裝游戲可以引導孩子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并幫孩子學會認識并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如恐懼。我想起來一個例子,親戚家孩子2歲多時,曾經在一次爬樓梯時,沒站穩摔了一跤,沒破皮沒腫包沒流血。大人覺得并不嚴重,沒當一回事。

  但孩子記得當時摔跤的疼痛,從此很懼怕自己走樓梯,如果大人非要他走,就會因為恐懼而大哭大鬧。

  后來建議大人跟孩子玩假裝游戲才解開孩子這個心結。因為那時候孩子很癡迷超人的動畫片,孩子媽媽就引導他,

  「寶寶你覺得樓梯很可怕,像個怪獸嗎?」

  孩子點點頭。

  「那我們現在假裝是超人,一起把怪獸踩在腳下吧!」

  孩子猶豫了一會同意了

  實際過程當然不可能是上面對話這么簡單了,從開始到孩子愿意嘗試開始,前前后后也是經歷了多半個月的時間。孩子父母不斷跟孩子通過游戲方式「脫敏」樓梯,讓孩子在熟悉的游戲河環境里感覺到很安全,直到慢慢完全克服對樓梯的恐懼。

  鍛煉孩子的思維發展

  假裝游戲對孩子的象征性思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創作性想象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孩子在玩這個游戲的過程中,這些方面當然也能夠得到鍛煉。

  因為孩子在游戲中,需要通過想象、構思,并運用邏輯能力進行素材組織和分析,通過語言或者肢體動作表達出來,其實是一項綜合的能力訓練。

  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發展

  這一點毋庸置疑,假裝游戲可以為孩子提供語言表達的環境,對語言發展有促進作用。

  想一想孩子們玩一場假裝游戲需要說多少話吧。玩假裝游戲前,孩子們需要商量「玩什么」、給每個參與的小伙伴分「角色」,如果有人不同意還得進行「協商」;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還有模仿角色的語言……這都需要大量的對話。

  即使孩子不是和同伴一起游戲,只是獨自游戲時自言自語,他們也可以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我家哥哥一邊玩樂高,一邊自己叨叨,跟著搭建的場景講出一個小故事。語言的能力就這樣在游戲中得到了鍛煉。

  給孩子預習安全知識

  每次有跟兒童有關的惡性事件發生,父母都會揪心、后怕,想給孩子更多的安全知識。我想關注萌芽的媽媽們,對孩子的保護意識應該都已經加強,在假裝游戲里,同樣我們也是可以演練這些安全意識,幫孩子建立界限意識,就是要教孩子知道哪些是不可碰的。

  在日常的親子溝通中,一定要時時滲透,遭遇任何壞的觸摸,都要及時告訴父母或者老師,不要替壞人保守秘密。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壞的觸摸,防范被侵害。

  通過假裝游戲,除了加強孩子的反抗意識之外,切記還要提醒孩子,「發生了這個事情,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一定要當場示范給孩子看,我們可以如何「告訴爸爸媽媽」。

  如何與孩子玩假裝游戲

  身為父母都想給孩子更多陪伴,但總有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比如父母上班、孩子入托入園、回老家時等等。如果我們想了解孩子在上述時間發生了什么,單純問孩子,可能問不出來,可以用「假裝游戲」來向孩子套話。

  就拿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吧。

  假裝游戲中運用的核心要點是情景化的方式,通過情景化我們可以搞清楚自己想要了解的。

  這時候的假裝游戲多半是由孩子扮演老師,而父母、家人來扮演學生,還可以讓家里的小玩偶一起上陣玩。我們的暖場和開場白一般是:

  「現在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吧,這是我們的幼兒園,寶寶,你是老師,我是小朋友哦,我們現在來玩游戲吧!

  這幾個生活場景,都是我們關心的,我把它羅列出來:

  幼兒園生活日常情景(以吃飯為例)

  如果我們想知道孩子是不是自己吃飯,同樣是以自己是學生,孩子是老師的方式,我們可以說:「老師,你可以喂我嗎?我不想自己吃飯!

  孩子也許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要自己吃飯!惯@個回答其實是告訴我們答案:「哦!孩子在幼兒園是自己吃飯的!」

  如果想知道孩子吃的情況怎么樣,可以試著這樣模仿孩子說話:

  「老師,這個青菜我不想吃!

  「老師,我還想吃XX菜!

  「我不要吃米飯!」

  ……

  是的,我們要做的是代入場景,引發孩子回憶的繩索,這里有可能是孩子班里其他同學的狀態,也有可能是孩子自身經歷的狀況。我們要觀察孩子怎么回答,從孩子反饋的言語里就能比較詳細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生活的細節,而不是我們傳統問題里的,「孩子你吃了嗎?」「吃了/沒吃」這么籠統。

  師生相處情景(比如老師會不會罰站)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不會隱藏自己感情的,所以如果孩子真的喜歡一個老師,他就會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喜歡。我家哥哥很喜歡的一個老師叫 Lily,弟弟很喜歡的一個老師叫 Ana,他們于是就在假裝游戲里把我的名字改成了「Liliana」,這便是孩子在運用假裝游戲中自然的感情流露。

  我之前在推廣假裝游戲的時候,我閨蜜作為第一波親身體驗者,跟我分享了這個故事,我聽完當時心情也是百感交集。

  閨蜜很想了解孩子在幼兒園午休的時候過得好不好,于是運用這個假裝游戲:

  閨蜜指指玩偶,故意提醒孩子:「老師,要去睡覺了,這個小朋友還在玩玩具呢!

  孩子馬上大聲說:「現在是睡覺的時間,玩玩具是不對的。」

  閨蜜馬上說:「老師要給他罰站嗎?」

  孩子搖頭表示:「不是,不是罰站,是提醒。」

  閨蜜接著問:「那如何提醒這個小朋友呢?」

  孩子回答說:「如果他再不睡午覺,我就取消他的小紅花啦!」

  在這里,閨蜜知道老師沒有罰站孩子,而是用小紅花作為獎懲的方式,在孩子有不良行為時,老師會取消小紅花。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會不自覺地表演出,他們心目中老師的樣子。

  在游戲時,閨蜜家孩子突然說:「你這個小朋友怎么這么不聽話,今天的午點,你沒有水果吃了!

  閨蜜因為孩子一本正經的樣子笑了笑,結果孩子說:「有什么好笑的,現在是上課時間,不能說話不能笑。」

  這便是我閨蜜的親身的分享。都說孩子是不會騙人的,孩子模仿出的老師的形象竟如此威嚴,真的也是讓我們一陣唏噓。后來閨蜜去跟老師認真地聊了一下,閨蜜很感謝從我這邊了解到了這個游戲,現在閨蜜的孩子也大了一點,師生關系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也是因為這個游戲妥善的「緊密跟蹤」。

  同伴關系(比如交朋友)

  上了幼兒園后,除了學校的日常生活和師生狀態,孩子在學校會不會被欺負,有沒有遭遇過霸凌等事情,也是我們非常擔心的問題。我之前四年級長達一年的霸凌經歷(“我也曾經被霸凌過,我也曾經害怕回憶”|別讓我們的孩子也躲在被子里哭),從來都沒有大人介入過,這件事情也一直讓我介懷。

  但是假裝游戲可以,只要我們有心,想知道孩子是否有被霸凌的真相,我們不妨從和孩子「演」打架開始。

  我們可以通過假裝游戲,教會孩子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在假裝游戲的環節里,大人扮演其他小朋友,比如排隊時讓孩子假裝推自己,然后我們可以演給孩子看:立即躲開,保護自己,盡量不要摔倒,同時大聲說,「你推倒我了!」

  我們也同樣可以通過這個游戲,看被推了的孩子是怎么樣的表現,這個做法可以看清楚孩子到底處在怎么樣的關系狀態。最后,可以根據孩子的反應,演練不同的應對方案,比如是不是要告訴老師等等。讓孩子對這些話術和動作先熟悉起來,孩子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夠隨機應變、臨場發揮地表現出來,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要判斷學校里到底有沒有霸凌的事情,我們要讓孩子逐漸熟悉這個演打架的流程后,讓孩子去想一想「扮演一個你最想扮演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目睹,或者長期看見霸凌的現象,孩子一定會通過這個游戲表現出來的。因為,孩子,就是最真實生活的記錄者。

  當孩子不想玩假裝游戲時

  假裝游戲很好,但是父母在運用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不能操之過急。

  孩子在故事的情境里能感到安全,尤其是當孩子難以承受的時候,直接去討論那些令孩子們困擾的問題,對他們來說非常艱難,所以這個時候,要記得趕緊換頻道,先撫慰孩子的內心。

  假裝游戲實施的基礎,在于放松的氛圍。孩子只有在一個真實的狀態,安心的氛圍里才能更好地把事情還原。但即便如此,不是任何時候孩子都愿意跟我們玩假裝游戲的。如果孩子不想進行角色扮演時,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通過講故事的方法,來重新和孩子搭建起來橋梁。

  同樣舉一個例子,這是我的粉絲媽媽親身實踐過的情景。當時她來找我的時候,特別焦慮,孩子一直都不肯去上幼兒園。我一開始和她講解了如何用假裝游戲,但是她發現,她的孩子拒絕和父母一起參與角色互換,嘗試了幾次,都失敗了。那可怎么辦呢?所以我啟發她用講故事的方法去嘗試溝通。

  我將這個媽媽的分享梳理給大家參考:

  因為孩子特別喜歡小象,所以在我的指導下,朋友最終決定了用小象來作為角色代入,在睡前和孩子進行編小象上學的故事:

  「從前呀,有一只快樂的小象,它每天都非常喜歡上學,可是有一天,它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再也不想去上學了。’媽媽說:‘我的寶貝,你怎么啦,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了嗎?’」

  還沒等朋友繼續往下說,孩子就接著編下去了:

  「小象說:‘因為學校一點也不好玩呀。’于是媽媽說:‘那我們今天就不去幼兒園了吧。’他們就在家里玩啊玩。玩得好開心,還吃了胡蘿卜餡餅和土豆。」

  孩子明顯岔開了話題,但是因為朋友事先學習到孩子有可能的排斥反應,這是因為孩子內心下意識的拒絕。所以她把故事的方向變了變:

  「可是在家的時間太久了,小象突然無聊起來,鬧著要去幼兒園。這時候,媽媽開了一輛飛行車,帶著小象一下子就飛到了學校。」

  孩子也順著這個方向講起來:

  「他們一到學校,小猴子,小馬,還有小兔子都圍上來:‘哇,好厲害呀。’這時,小馬對小象說:‘小象,你可以做我的朋友嗎?’小象回答說:‘可以呀。對不起,那我們繼續做好朋友吧。’」

  當粉絲媽媽把這個故事復述給我,我說,我們都知道大致原因了吧。讓孩子不開心的原因,不想去幼兒園的原因,原來是和自己的朋友鬧矛盾了。最后粉絲媽媽帶著孩子到了幼兒園,找到了那個小朋友后,孩子們修復了感情關系,孩子又重新接受入園了。

  玩“假裝游戲”要注意的細節

  當我們大人發現孩子出現了異常,或者擔心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了不好的事情,我們是在有意識地去跟孩子玩假裝游戲。

  這時候,其實很考驗我們大人的「演技」,也許一不小心,我們就會讓孩子直覺爸爸媽媽不對勁,或者本來沒什么事兒,倒給我們「游戲」出事情來。所以,在玩假裝游戲的時候,以下這些細節一定要注意。

  要理解孩子的語言

  他們并非能夠很好的表達自己

  孩子在處理一些感受的時候,也許他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更無法很準確地表達出來。比如剛剛入園的孩子們,對幼兒園的新環境新事物新生活,都很陌生,他們還在適應階段,很難一下子理解自己在經歷什么。

  比如孩子不被喜歡的時候,會說「我討厭你」,或者「你這個大壞蛋」。

  或者孩子在被一些情緒或者一些模糊概念困擾的時候,對著自己的玩具發出一些惡劣的話語「你個丑八怪」、「真是不喜歡你」——其實,孩子都只是在表達自己糟糕的感受。

  又比如,孩子可能不會因為罰站、關黑屋子、或者被欺負,主動尋求家長的擁抱給予安撫,跟爸爸媽媽說「老師好兇」,「好委屈」,而是通過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說「我不要去上學」——其實,孩子是在變相求助。

  如果不了解這點,很可能會誤會孩子,不能感受到其情緒背后的真正意思。

  這時候,父母可別去呵斥孩子的“無理取鬧”,建議繼續用游戲的方法處理:

  「什么?你不喜歡我,哎呀,我好難過啊!」

  「你叫我大壞蛋可以,但不可以叫我糖醋排骨。」

  讓孩子能夠繼續,孩子在游戲里發泄情緒時,也會道出真相。

  引導孩子擁有主導權

  千萬不要強迫孩子

  孩子在家里聽爸爸媽媽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他們很少能感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君主。在假裝游戲中,一定要讓孩子暫,F實,擁有主導權,他們需要扮演更有力、更高一級的角色,比如英雄、公主或者完美的學生,讓孩子編出新劇本,創造出新現實。

  而當游戲在孩子的主導下不能自然地進行下去的時候,我們大人的想法或者計劃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們要延續孩子的思路繼續推進。比如大多數情況卡住,都是因為孩子內心恐懼什么才會這樣。而他們不會處理,就只好逃避。

  比如前面提到的孩子恐懼爬樓梯的例子。這里就不再展開了。

  放下身段與孩子一起入戲

  有時候父母可能因為孩子提出的一些主題,比如扮演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動物,令自己不舒服,就不同意游戲。這時候,我們要知道,可能是孩子正需要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情緒和周遭的環境,才選擇這個主題的游戲。游戲只是游戲,是在演生活,在孩子眼里,也是一種演繹而已,大人不必太計較自己有沒有面子。

  一是盡量保持身體的親密接觸,被老師體罰過,或者遭受身體暴力甚至性侵的孩子,對身體的接觸會非常敏感,但是我們仍舊需要盡力地給孩子以肢體的接觸,表達自己的愛和關懷,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讓孩子感到充分的安全。

  父母很多時候不愿參與游戲,是擔心自己丟臉出丑,因為孩子可能會讓你難堪。別擔心,別因為擔心這個而失去跟孩子互動的快樂。而且在孩子眼里,父母正因為可以放下身段跟自己一起放松快樂,才更加能夠尊重和熱愛父母。而隨著漸漸長大,孩子們回憶起這一幕,沒準也會害羞地想:「我那時候,可做了什么啊!」

  其實,假裝游戲也不只是對學齡前孩子有效,有些孩子到上小學還喜歡玩這個游戲。

  父母掌握會變通的假裝游戲這一「利器」,在陪玩、養育孩子過程中一定會獲益良多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122915.html

相關閱讀:過分灌輸知識不利大腦發育
跳繩益處多能讓孩子變聰明
彈跳運動 讓寶寶IQ動起來
孩子都喜歡的簡單跳躍游戲
如何提升孩子對興趣學習的熱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