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不需要表揚
在中國倡導多年的“鼓勵教育”終于變得深入人心之時,科學家卻發現,過度的表揚和鼓勵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反而可能有害。 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發現,相信“天生智力決定成功”的人會低估努力的重要性。這些人的邏輯是:我很聰明,我不需要努力實踐。如果讓別人知道我是靠努力才獲得成功的,那簡直就是對我的天賦的侮辱。 德威克曾用10年時間對400名5年級的小學生進行實驗,發現被夸聰明的孩子更容易放棄、缺乏自信、不敢冒險。后來,她在重復實驗時將每個社會經濟階層都納入自己的實驗,最后都發現了同樣的結果,不論男女。連學齡前孩子也未能幸免于被表揚聰明后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研究歸研究,實踐歸實踐 吉爾?亞伯拉罕是紐約斯卡斯代爾鎮一位3個孩子的母親,她的觀點很典型,在我告訴她德威克關于表揚的實驗結果后,她斷然表示她對沒有長期跟蹤的研究結果不感興趣。亞伯拉罕相信表揚自己的孩子聰明很重要。她覺得自己的孩子成長得很好,所以這就證明了表揚在現實世界中很管用。亞伯拉罕對德威克的研究不以為然: “我不在乎專家怎么說,自己的日子還是得自己過。” 而有些人即使接受了這一實驗結果,在實踐中還是遇到了問題。蘇?尼德曼既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又是一位有著11年教齡的小學教師。去年,她任教于新澤西州帕拉姆斯鎮的山脊牧場小學,教4年級。她從沒聽說過卡羅?德威克,但是德威克研究的主旨還是在她的學校被貫徹了下來。
尼德曼學會對學生說:“我喜歡你不斷嘗試的勁兒。”她試著把她的表揚具體化,這樣孩子就能明確地知道自己如何能夠贏得表揚。她偶爾也會告訴孩子“你很擅長數學”,但她永遠不會對一個孩子說他不擅長數學。 但這只發生在學校,尼德曼只有在作為教師時才會這么做。在家里,她還是積習難改。她8歲的女兒和5歲的兒子倒也確實聰明。她會對他們說:“你真棒!你做到了!你好聰明!”當我向尼德曼講述了德威克的研究后,尼德曼說這些學術研究總是令人感覺不現實。“我讀這些模擬對話的第一反應是:‘哦,拜托,太假了!’” 改變“三觀”也能提高成績 在紐約東哈萊姆區生命科學中學任教的教師就不存在這種疑慮,因為他們已經在高中生身上親身實踐了德威克的理論。
上周,德威克和她的學生麗莎?布萊克維爾在《兒童發展》上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探究一個學期的干預對于改善學生數學成績的效果。 生命科學中學是一所著名的重點中學,學校中擁有700名少數裔族和低水平學生。布萊克維爾把她的學生分成兩組參加了一個有8期課程的工作坊?刂平M接受學習技能培訓,實驗組除了要接受學習技能培訓外,還要學習“大腦發展觀”——智力不是天生的。這些學生輪流大聲朗讀一篇關于大腦在挑戰下如何長出新的神經元的文章,并觀看關于大腦的幻燈片,還要排演短劇。 “就在我講授這些知識時也還是能聽到學生們互開玩笑,叫對方‘笨蛋’或者‘傻帽’。”所以布萊克維爾在講授“大腦發展觀”后查看了學生的分數,想知道這么做到底有沒有效。
不久,即使不知道哪些學生分到了哪個組,老師們仍然可以挑出那些學習過“大腦發展觀”的學生,因為他們改善了自己的學習習慣,提高了成績。布萊克維爾用一個學期挽救了學生日漸下降的數學成績。 實驗組和控制組唯一的不同就是兩節總共加起來50分鐘的課。這50分鐘不教數學,只教一個觀念:大腦像肌肉,努力練習就能使你更聰明。僅這一點就可以改善學生的數學成績。
哥倫比亞大學兒童拒絕敏感度專家杰拉爾丁?唐尼博士點評道:“這是很有說服力的發現。這一研究表明了你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三觀’,從而影響你的人生。” 同領域其他學者對于唐尼的點評頗有同感。哈佛大學研究刻板印象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澤瑞?班尼基博士告訴我說:“卡羅?德威克是個很有干勁的天才。我希望這項研究被嚴肅對待。它的結果會讓人嚇一跳的。” “鼓勵教育”該反思了 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認為自尊(自我評價的高低)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方面。
自從1969年《自尊心理學》發表了他的這一觀點后,不遺余力地幫助人們提高自我評價變成了一場廣泛的社會運動。任何潛在的損害孩子自我評價的事情都被禁止了。競爭變得令人難以接受,足球教練不再計算進球,轉而給每個人發獎品,教師扔掉了紅色鉛筆,批評被無處不在甚至名不副實的表揚取代。 “表揚、自尊和表現同起同落”曾是心理學界的主流觀點,但現在正在經受大規模的挑戰,德威克和布萊克維爾的研究正是這些挑戰當中的一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293550.html
相關閱讀:美國膽大心細是這樣鍛煉的
美國女婿給孩子設定的家務計劃
海外育兒:音樂使寶寶聰明
日本媽育兒:鍛煉孩子意志
盤點流行“磨難教育”的6個歐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