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怎樣能讓孩子堅持學中文?面對不愛講中文、不愛上中文學校、做中文作業很痛苦的孩子,很多華人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美國麻州一所名為沙龍的中文學校日前舉行開放日時,邀請兩位資深老師陳銀珠和朱偉憶與家長們分享經驗。她們從家長和中文教師的不同視角,介紹了自己的雙重體會。
陳銀珠對中華歷史文化情有獨鐘,女兒五、六歲時就讓她們聽中文歷史故事,并學習中國舞蹈武術等,也一直堅持帶她們上中文學校。兩個女兒黃心韻、黃天韻,從小就參加中文演講比賽并一直獲獎,而且多才多藝,非常熱愛中華文化藝術,擅長武術、民族樂器和舞蹈。今年,大女兒心韻曾在其高中組織中國之夜文藝演出,發揮自己的中文和藝術特長,向主流社會宣傳中華文化。陳銀珠的體會是,家長要為孩子創造環境,讓子女們耳濡目染為自己的華裔背景驕傲,他們才肯于傳承祖國文化。
朱偉憶建議家長們,要根據孩子年齡特點有步驟地教他們中文,遵循聽說讀寫循序漸進的規則。華人家長一定要發揮自己的母語優勢,在家和孩子多說中文,不能僅依靠周末中文學校的一、兩個小時。
朱偉憶以自己孩子學中文的過程為例,指出10歲以下的孩子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家長需要堅持子女學習中文。她的女兒從小一直上中文學校,從年幼時的被動,到上高中后主動,并對多元語言文化產生興趣,如今孩子大學畢業,能掌握英法中日四種語言。
從中文教師角度來講,也在公立學校教中文的朱偉憶認為,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對中文和中國文化的興趣。要根據學生年齡和特點來設計教學方案,過分強調認寫字和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落伍。
陳銀珠也提倡趣味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中文演講表達能力。她認為在業余的中文學校,不必過分嚴格地用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而要透過靈活生動的形式讓孩子們掌握中文的實用方法。
說起家長與學校老師的配合,她們都指出,家長對孩子的期待高低不同,孩子程度不一,老師只能根據多數學生的水平來教學。家長應該理解并配合學校和老師,如果孩子的中文較差,家長需要多輔導。而如果孩子的中文已經比較拔尖,則不必讓他們再花太多精力,能夠保持就好。
她們告誡家長,要讓孩子把學中文當作樂趣而不是苦差事。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動腦筋琢磨如何吸引孩子愛上中華文化,他們才肯主動學中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447389.html
相關閱讀:日本媽育兒:鍛煉孩子意志
美國女婿給孩子設定的家務計劃
美國膽大心細是這樣鍛煉的
盤點流行“磨難教育”的6個歐美國家
海外育兒:音樂使寶寶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