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很多中國家長糾結于學業負擔和升學壓力,不惜代價把孩子送出國時,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把孩子送到中國來接受教育。
近日,網絡熱傳一篇名為《美國夫婦:我們為什么送女兒來中國上學?》的文章,文中,美國籍父親和中國籍母親,為了讓女兒接受中國的教育,舉家移民中國。由此引發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的思考,F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在南京,也有不少中國教育的外國“粉絲”。
網絡熱帖:《美國家長,為孩子選擇中國教育》
《美國夫婦:我們為什么送女兒來中國上學?》說的是小姑娘Kay的美籍爸爸和中國籍媽媽,為了讓女兒接受中國的教育,舉家移民中國。Kay的爸爸畢業于斯坦福大學應用數學/計算機專業;媽媽畢業于北大英語言文學專業,是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文學碩士。兩人對比了自己從小受到的教育,一致更認可中國的教育。
美好的校園回憶、更為公平的中國教育制度、中國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Kay的媽媽列出了她的三個理由。
了解中美兩國教育的他們表示,現在有一種潮流,國內媒體傾向于宣傳國外中小學作業少,下午三點放學,孩子多么多么快樂。其實在西方,上私校的中學生也是下午三點放學,然后開始上各種課外班,補課到晚上八九點,好學校的年級越高,學生壓力越大。
還有媒體報道,定居紐約近40年的美籍華裔馬雪亞一家在最近達成了共識,把兩個小孫女送到北京上幼兒園。他們冀望孩子擁有“中國式智慧”。
“洋爸爸”送“洋娃娃”在南京公辦小學讀書
在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課間隨便走走,就能看到長得很萌的“洋娃娃”,說著很溜的中國話。校長李子貴說,目前在校的外籍學生有50多位,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埃及、韓國。李子貴說,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和中國孩子整合在一起,學校也把他們分散在各個班級插班。
來自境外的學生(中小幼):3300多人
據悉,現在在南京中小學幼兒園就讀的境外學生有3300多人,2007年的一次統計,只有2000人出頭。現在,除有近千人在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就讀外,其余境外學生分布在全市7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其中七成多選擇進入普通學校,和中國孩子一起學習。據不完全統計,他們至少來自40多個國家,這些學校的教學語言一般以中文為主,執行本市中小學統一的教材和教學計劃。
澳洲教師爸爸眼里的中國教育:有挑戰,學到更多知識
“howoldareyou?”當現代快報記者嘗試用英文跟來自澳大利亞的小朋友瓦拉西聊天時,小伙子輕松地用中文脫口而出,“8歲。”“你喜歡在中國讀書嗎?”“喜歡,這里的老師對我很有幫助。”金發碧眼的瓦拉西忽閃著眼睛,跟身邊的小伙伴們手握呼啦圈,追逐打鬧著。瓦拉西說,每天放學后,會在學校再跟小朋友玩一個小時。除了上課,瓦拉西在學校選修了十字繡、輪滑等課程。
瓦拉西的父親James是澳大利亞墨爾本人,是南京外國語學校國際班的一位外教。去年8月,他帶著妻子和兒子來到中國,“我想讓孩子學習中文,讓他來讀書,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此外,中國課程的難度讓James覺得,兒子在這里的收獲將更大。
“作業多嗎?”記者問,“不多,就是難一點。”小瓦拉西說,但在James看來,這不是壞事。“例如數學稍微難一點,這更具有挑戰性,更能開發孩子的潛力。”
埃及爸爸眼里的中國教育:藝體興趣班多,語言能力提升快
來自埃及的歐瑪現在是南理工實驗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他表示,在這里讀書不會感覺累。課余時間,歐瑪參加了跆拳道培訓班。除了培訓班,他有時還會跟中國的同學們一起踢足球。
歐瑪的同學阿貝多也來自埃及,阿貝多的父親Hossam在2011年來南理工讀導博士,隨后也把兒子帶到中國上學。Hossam說,這里學校的基礎設施比埃及完善,有很多興趣班,孩子在學校就可以接觸到音樂、藝術、體育等課程,“如果在埃及,孩子們就很難學到跆拳道了。”由于工作原因,Hossam今年10月份就要回國,不過他表示,自己在回國之后會把孩子送到埃及的中文學校繼續學習漢語。Hossam說:“中文很難學,在中文的環境下學習,語言能力提升得很快,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拓展,現在他已經會說阿拉伯語、英語、漢語3種語言了。”
韓國爸爸推崇中國教育:一個家族,有五個孩子在南京學習
近10年間,來自韓國的洪先生的家族里,先后有5個孩子在南京讀中小學。一個是洪先生自己的女兒,其他4個孩子是洪先生親戚家的孩子。他們都由在南京定居的韓國人洪先生照顧。
洪先生的太太是南京人。當年回太太娘家探親時,發現南京的巨大變化,全家萌生了在這里定居的念頭。隨后,5個孩子先后來到南京讀書,其中4個孩子先后就讀于南昌路小學,F在孩子們仍在中國讀書,最大的已經進了大學。洪先生說,盡管在中國讀書也辛苦,但是相比韓國教育,壓力還是小了很多;ㄥX少,不太用上補習班,成績就不錯。而且,他們看重中國的工作機會多,孩子們將來就業有優勢。
引發深刻思考:東西方教育正在相互借鑒融合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國來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家長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負擔相對重,愿意去一個輕松些的教育環境。事實上,東西方的教育正在相互學習。融合、借鑒才是關鍵詞。
中國基礎教育扎實
南京南昌路小學校長華萍表示,這些年學校前后接收過十多個外國孩子。除了一些是因為父母都在南京工作外,大部分是因為看中中國基礎教育扎實,加上父母一方是中國人,希望子女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浸染而來。華萍也跟這些孩子的家長有過深入交流。她表示,“家長們普遍認為中國基礎教育很扎實。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終身發展有很大幫助。”
東西方教育開始互學
對于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把孩子帶到或送到中國來學習,南京市中小學生學習力研訓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說,以前東西方教育是兩極化的,現在則變成了東方向西方學,西方向東方學。這也是社會多元化的表現,F在美國加強對學生成績的測試和質量管理,而中國的學校增加更多的活動。一些國外的家長,認同中國的教育,認為學知識很有必要,所以選擇中國。同時,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讓更多外國人愿望把孩子帶到中國,交中國朋友,學漢語。在對孩子培養的目標上,大多數美國家庭首先要孩子幸福,在幸?鞓返幕A上能成功就成功。而很多中國人第一要成功,要優秀,再是快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486374.html
相關閱讀:美國膽大心細是這樣鍛煉的
日本媽育兒:鍛煉孩子意志
海外育兒:音樂使寶寶聰明
盤點流行“磨難教育”的6個歐美國家
美國女婿給孩子設定的家務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