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一項能力,“聰”原意為“聽”,善于傾聽的孩子,往往給人“聰明”的感覺,傾聽能力強,其學習能力和交往能力亦會強。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善于聽的基礎,在嬰兒時期,孩子就是靠“聽”習得復雜的母語。但是,越來越多有經驗的老師和智慧的爸媽發現,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探索世界的本領與手段更豐富,但同時,“聽”的學習力卻似乎慢慢被弱化了。
傾聽的3個層面
看似簡單的“傾聽”,實質上不是一種單一的能力,下面,我們針對孩子的認知與學習特點,來說說“傾聽”所包含的3個層面吧!
1 辨析性傾聽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能夠基本分辨出爸媽的語音、語調和語氣的能力,對于聲響的輕重緩急,他們的辨聽也會非常敏感。各種小動物的叫聲,估計有的孩子已會模仿得惟妙惟肖了,這屬于“聽”的第1個層面:辨析性傾聽。
2 專注性傾聽
孩子在聽老師或其他人的話時,能在一定的時間段內,集中注意力,不做小動作,思維能跟著說話者“走”,能夠根據指令要求做出相應的行為動作,重述內容對象的順序,簡單而正確地回答一些關于事實性結果的問題,這就是專注性傾聽,對于3~5歲的孩子來說,我們可以針對這個層面的能力進行重點培養。
3 理解性傾聽
孩子通過傾聽,能夠掌握其中的主要內容,并能夠連接上下文的意思,正確理解說話者的語音語調,并能聽懂一些言外之意。在理解性傾聽基礎上,孩子回答問題的內容范圍與質量有了較大的拓展及提高,甚至能夠基于自己的理解給予一些針對性的評價,這是第3個層面的傾聽。
從辨析性傾聽,到專注性傾聽、理解性傾聽,孩子的傾聽能力不斷加強,這些“傾聽”本領,你的孩子都具備了嗎?是否出現過這些問題?
1.表達欲望強,很多時候只愿自己講
就像案例中的鐵鐵,他有著較強烈的講話愿望,卻往往只是圍繞著自己來說事,孩子從3歲起,就開始有表達與表現的心理需要,發展狀態往往先是以“自我為中心”再逐漸發展為“與人交流”,在最開始的階段,孩子往往很難明確地意識到別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在這個階段,只注重孩子的“說”,而忽略了引導孩子去主動“聽”的意識,那么,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初期的“自我為中心”狀態就會逐漸成型,養成“只說不聽”的傾聽習慣,從而造成后期的“傾聽障礙”。
2.別人跟自己說話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當然,對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評價,是要經過慎重的觀察的。比如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他是否正在看一本有趣的書或做一件感興趣的事情?他是否情緒正處在不高興的狀態?是否有一件更值得期待的玩具讓他牽掛不已?如果有類似的情況,我們就不能妄自判斷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果沒有類似的情況,那么,孩子的“專注性傾聽”能力就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需要通過各種途徑進行長期的干預,這些途徑我們稍后會有介紹。
3.別人說話時經常插嘴
孩子中途打斷別人的說話,其原因與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對別人說話的內容感興趣,需要尋求幫助或即時的玩伴等。最后被稱為插嘴的,多是因為孩子的表達過于急切,成了不太禮貌的行為。所以,對于孩子的插嘴事件,爸媽首先要就事論事地進行判斷,這樣對于孩子的行為糾正,也更容易找到正確的方法。
4.對聽過的話,較難反映到語言或行為反饋中
這是理解性傾聽出現了問題,大多數情況是:1.孩子在傾聽的過程中其專注度受到了影響,沒有將所聽的內容與要求吸收到自己的意識中去。2.孩子對所聽到的內容,已經超出了他的年齡范圍內的理解力而無法反應到行為中。對于第2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對孩子的期望訴求不要想當然。
“傾聽力”需要“傾力”培養
孩子的傾聽問題,往往不是在短期內就能解決的,我們必須要作好心理準備,只有付出長期而傾力的努力才能換來有效的結果。事先能了解一些關于傾聽能力的培養策略,會讓你臨陣不亂,更有自信培養好孩子的傾聽能力。
1.“身教示范”
身教,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傾聽能力的培養上,更是如此。傾聽同時也是一種禮儀與修養,有時是難以用語言去傳達的。因此,我們要做好有認真態度的傾聽者的示范榜樣,不要隨意打斷孩子與別人的交談,與孩子說話時看他的眼睛。
2.“對話溝通”
讓孩子學會傾聽,首先我們要做一個會傾聽的爸媽。尤其是孩子拒絕與你合作時,你要蹲下來,耐心地聽一聽孩子的解釋。同時,也要讓孩子聽一聽你的想法。這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彼此傾聽的過程。慢慢地,孩子會體驗到傾聽的巨大力量,當在幼兒園中遇到交往問題時,他會很自然的想到用“對話”來解決。
3“嘮叨轉型”
從“聽到”到“做到”,是一個時日累積的過程。說得多了,我們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耳中的嘮叨,誰會愛聽嘮叨呢?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我們所有的話都歸為“嘮叨”而“不聽”。這時,我們就要使用“提醒強化”的方法。比如,飯前叫孩子洗手,媽媽可以故意提高音量叫“爸爸,吃飯要洗手哦!卑职忠才浜系卮饝骸俺燥埾词,寶寶也要洗手哦!边@時,媽媽就輕聲提醒孩子,讓孩子答應爸爸說:“吃飯洗手,寶寶和爸爸一起洗手。”然后讓孩子主動拉著爸爸去洗手,這樣,“吃飯洗手”才會從嘮叨轉型被孩子真正“聽進去”。
4.“親子閱讀”
親子閱讀是一個在家庭中能夠集傾聽習慣培養與傾聽能力培養于一體的活動。通過聽我們的講解,孩子能習得正確的語音,感受不同的語音語調,養成耐心地安靜傾聽別人講話的習慣。另外,孩子還能通過聽懂語義,理解故事內容,并對故事中的人物或情節作出價值判斷或思考。我們在親子閱讀中,要充分利用提問、追問的方法,提高孩子傾聽的專注度與理解能力。
5.“指令游戲”
為了特別鍛煉孩子的專注性傾聽能力,我們不妨與孩子一起做一些富含指令性的親子游戲。如“小手拍拍”,可以在孩子熟悉了原有歌曲歌詞并會做出對應動作的基礎上,改變唱法,隨意改換動詞,請孩子配合做出相應地變化動作。如原歌詞是“小手拍拍,小手拍拍,伸出手指,伸出手指。嘴巴在哪里,用手指出來”,可以改成“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來,嘴也張開,蘋果在哪里,用手指出來,用嘴咬一口!边不妨玩“老狼老狼幾點鐘”的游戲,請孩子(扮演小羊)先問爸媽(扮演老狼)幾點鐘,然后“老狼”在說到12點鐘時,就來抓“小羊”。孩子在玩的同時,小耳朵的本領也會變大。
6.“美感賞析”
為了進一步培養孩子的辨析性傾聽能力與審美修養,可以經常在家中播放背景音樂與孩子討論其中的節奏變化,感受音樂中的美感,體驗傾聽帶來的寧靜與快樂。另外,還可以播放兒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傾聽的力量是不容我們忽視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650023.html
相關閱讀:促進小寶寶聰明的重要因素
讓音樂成為放飛心靈的天堂
學習至深夜 為啥成績上不去
讓孩子變笨的十件錯事
春季寶寶戶外踏青4大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