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以懸念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潛能開發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五斗櫥的鏡子是方形的,那也不是了!睎|子的思路是有道理的,他注意到室內,除小方桌外,只有五斗櫥上有太陽光。

  “圓的,圓的!泵妹靡贿呧止局,一邊滿屋到處找圓的東西——這種思路也是不錯的。她發現只有媽媽梳頭用的鏡子是圓的,可是它又不在陽光里。所以,她猶豫地問:“是這個鏡子嗎?”

  東子一聽,立即伸手碰了碰鏡子,墻上的光斑動了起來,我們三人都笑了。

  答案是找到了,但是我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再問一句:“可圓鏡子不在陽光里,那鏡子的陽光是從哪里來的呢?”

  我這么一問,兩個小家伙無語了,都好奇地看著我。我就一邊解釋:陽光照到五斗櫥的鏡子上,五斗櫥的鏡子將陽光反射到圓鏡子上,圓鏡子再將陽光反射到墻上,就成了這光斑,一邊用兩塊鏡子做了幾下多次反射的試驗。

  本來,這件事到此可以結束了,我卻“窮追不舍”,緊緊抓住這次機會,立即拿來一個臉盆,往盆里放了一枚5分硬幣。然后讓孩子向后退,一直退到剛剛看不見硬幣的地方站定。這時,我按住硬幣向臉盆里倒水,倒著倒著,兄妹倆喊起來:“看見了,又看見硬幣了。”

  我告訴他倆,這是光線從空氣中進入水中發生折射的結果,并趁機介紹了一些光學知識。兄妹倆頓時對光學產生了興趣,我說:“你們好好學習,將來進了中學,在物理課的光學中就可以學到這些內容了!

  這個例子還說明一個道理:家庭教育中,時時注意引導孩子動腦筋,學會思索。如果只滿足于“那是圓鏡子反射的”,就不知道多次反射的道理;如果滿足解釋反射現象,不做硬幣試驗,就不會知道折射,思考的層次也就簡單淺薄得多,F在這樣做,逐層深入,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動了腦筋,而且輕松愉快。

  案例二:

  少年大學生管俊林、陳師眾、李平,都是中國科技大學第一期少年班的學生。《生物學的現狀和前景》的學科講座給他們展示了21世紀生物學的宏偉遠景,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三人一齊從少年班轉入生物系,又一起考取了中、美聯合招收赴美生物化學研究生。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愛是理解的別名!

  的確如此,許多孩子對某一課程的學習不熱愛、沒興趣,常常是因為不理解這一課程。相反,理解了的東西,往往容易為人的情感所接受。

  案例三:

  北京醫學院口腔系有一個新生曾問老師:“這32顆牙齒要學6年嗎?”表示對專業不感興趣。過了一學期后,這個學生發現此中大有學問。他說:“一個牙齒的生理名詞好幾十個,病理名詞好多種,完全不是我想的那么簡單。”所以,用淵博的知識武裝學生,使其深入其中,學有所得,就能激發并強化他們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生對學科本身的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動力。學生智力發展的源泉在外部環境和學生自身內部環境的相互矛盾之中,只有外部條件和個體發生矛盾時,才能對大腦產生需求的刺激。豐富多彩的學科知識和孩子自身知識修養的矛盾,會刺激孩子產生對知識的需要,這種需要是一種內在驅動力。這就是說,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只有運用知識的魅力去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對學科本身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發自內心的、穩定和持久的學習動力。

  以懸念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懸念,是文藝創作中的一個術語。它是指能夠引起讀者在欣賞文藝作品時產生關心情節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的創作手法。

  這一手法同樣可以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可以講究設計懸念。懸念設計得好,可以極大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例如:我在給孩子講仿生學的故事時,先給孩子提了幾個問題:

  小朋友,你知道是動物的器官本領大,還是人的器官本領大?你們一定會說當然是人的器官本領大。我說:不對。你相信嗎?今天就給你們說說那些具有超過人的本領的動物器官。

  本來,人的本領要比動物的本領大,這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理所當然的。這樣一開頭,當然就給了孩子一個懸念,他關心的是動物的本領到底怎么超過人的本領的,于是就會尋根究底,興致盎然地把故事聽完。這樣,孩子對故事的內容就會有較為深刻的印象。

  不過,懸念也不能濫用。懸念的效果,取決于懸念內容選擇的精當程度、懸念設置時間的恰當與否。

  耐心回答孩子的提問,小心呵護其好奇心

  對于小孩子來說,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都那樣新奇有趣,像是一個個猜不透的謎,他們渴望揭開那一個個誘人的謎底。

  可是,兒童年齡小、閱歷淺、知識少,僅靠自己無法認識客觀世界內部的聯系以及相互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滿足自己認識世界的愿望。

  于是,他就要問。問家長,問老師,問自己的小伙伴。

  這是兒童發育過程中心理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孩子好奇心理的外在表現。兒童因好奇而發問,也可因家長誘發心生好奇,因此而發問。但是這個時候的好奇只是暫時的,或者說只形成了瞬間興趣,能否穩定下來,就看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發問了。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老師能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認真對待孩子的發問,因勢利導,就有可能把好奇導向興趣。

  如果把好問看成“煩人”、“調皮”,而加以斥責、壓制,就會挫傷孩子的好奇心。這個時候,哪怕是一點兒譏諷、批評,甚至表情的冷淡,都會像刀子一樣,使這智慧的嫩芽受傷枯萎。

  反之,如果能夠理解孩子的發問是好奇心的反映,是心理發展的必然,加以小心呵護,做到“聞問則喜,百問不煩,認真回答,因勢利導”,就有可能把好奇心發展成興趣,或者是把由于好奇心所引起的間接興趣發展成直接興趣;或者把由于好奇心引起的瞬時興趣固定下來,進一步發展成穩定興趣,進而對孩子的學習產生積極作用。

  (4)最佳心理狀態誘導法

  早期誘發模式強調精心設計每一次誘發教育活動的程序結構,讓孩子在每一次教育活動中都處于“教學的最佳心理狀態”。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的最佳水平是孩子在認識上產生矛盾,出現認知需要。此時,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緒飽滿,興趣最濃,求知欲最強。教育學家把這種狀態稱作“教學的最佳心理狀態”。

  智力培養的最佳水平,就是在“教學的最佳心理狀態”時達到的。所以,我們又把這一心理狀態叫作“智力發展的最佳狀態”。

  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經常處在“智力發展的最佳狀態”,但是,這個“最佳狀態”不是你想它來它就能來的,我們家長要通過精心設計去創造。

  所謂“設計”,就是巧妙地制訂一套教育活動的方案,使孩子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一步一步地進入“最佳心理狀態”。

  比如,在設計誘發教育活動的方案中,每一步驟的設置和下一步驟的接續,都應該有嚴密的邏輯性,讓孩子在聽到你說出第一步時,就會自然想到第二步;而孩子想的第二步和方案中設計的第二步又很一致或相類似;你講完第二步,孩子自然想到第三步,而孩子想的第三步和方案中設計的第三步又很一致或相類似;如此,直至結束。由于孩子每一次的思考都得到了證實、肯定,興趣會頓時而生,思維隨之而活躍。這樣,孩子就進入了學習的最佳狀態,學習起來效果就會很好。

  例如,孩子學到物理學或自然常識課中的摩擦時,為了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

  “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嗎?”

  “當桌子放在地面上,我們推不動桌子,那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

  “摩擦力就是阻擋物體運動的力!

  “看來摩擦力不好!

  “你要把箱子從屋外推到屋內去,要花很大力氣,就是摩擦力在作怪。”

  “還有,村西頭那口井上的轆轤換了好幾個,就是摩擦力把轆轤軸給磨折了!

  “那就是說,摩擦力沒有用途了?”

  “不見得,沒有摩擦力自行車就走不了,火車就開不動了。”

  “火車頭要造得重重的,就是為了增加車頭主動輪和鐵軌之間的摩擦力!

  “你知道自行車前輪和后輪的摩擦力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嗎?”

  “你知道穿旱冰鞋和冰刀滑冰時,摩擦力有什么不同嗎?”

  “用旱冰鞋,是不是摩擦力越大越好?”

  這一連串的問題,可讓孩子回答;孩子回答不了,家長再回答。這些問題可以挑起孩子認識上的矛盾,孩子知道了上一條知識,就想知道下一條知識,從而形成因果遞進的階梯,產生欲罷不能的情境,形成濃厚的學習物理的興趣。

  所以,在誘發孩子的興趣中,父母教育活動中的問話設計很有講究。

  在上文“引導好奇法”中我舉的坐火車問相對運動的案例中,我問孩子的第一個問題是“車窗外的樹怎么往后跑?”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知道孩子能夠回答得了。接著第二句才問“遠處的樹是往后跑?還是往前跑?”這是孩子用他知道的“因為車子在往前開”的理由解釋不了的,就形成認識矛盾,好奇就會產生了。如果在一開始就直接問第二句話,就不會產生認識矛盾。

  在教孩子學自行車時,我也沒有直接問自行車后輪的摩擦力問題,而是先問移動地面上的箱子是拖著省力,還是推著省力;然后再問“摩擦力是好是壞?”這是故意用推箱子費力、把孩子向“摩擦力不好”的方向引導,然后再說自行車后輪與地面的摩擦力是有用的,以便形成矛盾,引起孩子的好奇。

上一頁123下一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699848.html

相關閱讀:孩子都喜歡的簡單跳躍游戲
跳繩益處多能讓孩子變聰明
彈跳運動 讓寶寶IQ動起來
過分灌輸知識不利大腦發育
如何提升孩子對興趣學習的熱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