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問題經常都會有矛盾的,家長們應該重視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盡量避免矛盾的發生。可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問題家長應該重視的,那么來看看下面的詳細內容吧。
教育最易爆發三代人的戰爭
開學了,原先假期里負責全托兒童的老人們除了每天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還得監督他做功課,為此,傅阿婆專門為冬冬制訂了一張詳細的作息表。可是冬冬乖的時候像個天使,使壞的時候,真是讓老人吃不消。有一天,傅阿婆辛辛苦苦給冬冬包了他最愛吃的蝦仁小餛飩當晚飯,結果冬冬開玩笑說:奶奶,這么多餛飩,給我幾個玩玩。奶奶一聽氣不打一處來,費了一天勁包的餛飩,可不是給你玩的。沒想到,不到兩分鐘,冬冬就把餛飩壓成了蝦餅,還得意洋洋地拿給奶奶看。
小琳今年上五年級,快要進預初了,一開學,媽媽項女士給她報了兩個補習班,小琳每周還有兩個晚上出去上課,這讓外公外婆很心疼。上學已經這么辛苦了,怎么還不讓寶貝囡囡好好休息?為此,二老和小琳的父母產生了矛盾。項女士只要一罵小琳,外公就開始數落女兒:你小時候比她差遠了呢!硬生生地把她的話噎了回去。而曾經是校長的父親更是給她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長信,引經據典,嚴厲批評女兒的管教方式。無奈之下,項女士只有請他們回家。
更有老人看著孩子還要每天早出晚歸上輔導班,就想方設法地為孩子減負,作業太多,他們會偶爾拿出答案,讓孩子抄一小會兒。爸爸媽媽嚴厲禁止的上網玩游戲,爺爺奶奶會網開一面……這些狀況一旦被爸爸媽媽發現,必然大發脾氣。
祖輩和父母輩對孩子的焦慮點不同
老人和子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存在觀念差異的問題普遍存在,關鍵是父母和爺爺奶奶輩對孩子的焦慮點不同。靜安區優成長家庭教育中心教育咨詢總監王云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孩子功課做到很晚,你會怎么想?大多數老人會抱怨,學校作業真多,自己孩子小時候沒這么苦嘛,現在不也很好?孩子已經蠻好,蠻聰明了,現在的教育真看不懂。而父母普遍認為,孩子作業這么慢,肯定是上課沒認真聽講。現在就這么慢,將來怎么跟得上?……
老人的焦慮點在于孩子不能好好休息,身體健康得不到保障,問題在老師、學校和社會。王老師說,而家長的焦慮點則在于孩子會在群體中落后,將來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問題出在孩子身上。
其實這兩個焦慮點都沒錯,關鍵是如何協調好。但一個重要原則是一代管一代,在孩子面前,應該以父母的意見為重。如果碰到意見有分歧,可以召開家庭會議,大家分別將自己的觀點亮出來,千萬不要暗地較勁,拿孩子當斗爭武器。王云提醒說,召開家庭會議應盡量避開孩子,盡量少讓孩子看到成人之間的矛盾和爭執。大方向統一好,但各自的方法可以不一樣。大家約法三章后,雙方都要嚴格執行,互相監督和提醒,父母更不能一味做甩手掌柜。
面對沖突已經產生的家庭,華師大心理咨詢中心有關負責人則建議,家長可先采取冷處理,待老人和孩子冷靜下來,如果老人對孫輩的放縱式教育導致正常的家教失衡,那么家長應該盡量將孩子接回,自己負責教育。
多頭領導容易使孩子產生混亂
在心理咨詢的諸多案例中,國家心理咨詢師、上海交大副教授劉曄萍也發現,多頭領導往往容易使孩子產生混亂。她曾經接觸過一個案例,這個孩子的童年由六人相繼管教,到了小學逐漸發現其行為異常,于是父母帶其求遍上海的名醫,又是吃藥又是打針?墒呛⒆拥膯栴}并無改善的跡象。
孩子進入小學后,老板比原來多了不止一個--班主任和各任課老師。所以孩子在這樣一種混亂的管理中成長,最終學會了誰的話也不聽,其行為的異常實際是管理混亂的必然結果。
劉教授分析說,在現代社會中,家長由于忙于工作,爺爺、奶奶等老人便自然成了孩子的管理者。在她看來,從管理的角度看,孩子處于一種典型的多頭領導狀態,沒有統一的管理模式,沒有統一的教養制度,這種多頭領導常常會將幼小的孩子置于一種混亂的狀態中,這種方式教養出了許多問題孩子,但卻至今沒有引起許多家長的足夠重視。
祖父母們,別以隔代親為自豪
隔代親,自古以來就有這種說法。不少爺爺奶奶愛在人前炫耀--孫子跟我最親了,有什么好吃的首先想到爺爺奶奶!
其實,這是典型的不恰當三代關系。王云說,祖孫輩關系過于親密,反而會導致親子關系疏遠,父母的教育責任被邊緣化,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方面祖輩過分溺愛孩子,無原則地縱容孩子,始終擔心照顧不周,或是試圖掌控孫輩教育。另一方面導致孫輩過分依賴大人,獨立性不夠,融入社會的能力差。
王云建議,作為聰明的祖輩,應該幫助建立和維護良好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與父母之間多交流、多溝通。聰明的祖輩應多提醒子女,多久沒帶孩子出去玩了,多久沒跟孩子談過心了,督促子女常跟孩子互動。
做個聰明的祖輩,除了處理好重要的家庭關系之外,祖輩自身也應不斷更新學習,不被時代out。那祖輩究竟該學什么呢?王云建議,祖輩應了解孩子在各時期的發展特點和客觀規律,并真正地了解孩子。例如,孩子在各個時期有什么不同特點?這些特點需要家長重點關注哪些方面?如2-4歲,早期教育階段,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智力開發、學習興趣、動手動腦、運動、生活習慣等方面。5-6歲到了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應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習能力和伙伴交往,7-10歲,學習生涯開始階段,家長可關注孩子全方面的發展興趣,培養特長,個性健康發展,為智力飛躍作準備等。
而陳鶴琴小學教師肖?霖建議,祖輩也可以發揮自身的特長,做孩子的好搭檔。例如,雙方可以共同制訂家庭菜譜,完成烹飪,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可以教孩子認識蔬菜、摘菜等,可以陪孩子一起閱讀、玩耍、比賽,帶他們接觸社會。
爺爺奶奶應該是孩子很好的'玩伴'。陳默老師表示,比如信息化社會中,爺爺奶奶完全可以不恥下問,讓孫輩教自己上網,喜歡下棋的祖孫還可以在網上對殺一盤,融洽彼此間的關系。另外,爺爺奶奶還可以帶孩子去看看兒童電影,豐富孩子的假期生活,老人們也可以保持年輕心態。
因此,家長們應該知道該怎樣教育孩子,不能在教育上其沖突的,這樣對寶寶的健康都不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737922.html
相關閱讀:為何美國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學
5歲孩子必學的7種生活技能
實行金錢獎勵法注意三原則
造成孩子成績差的8宗罪
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