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哪些國外家庭鼓勵獨立教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國外早教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國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動手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經驗值得借鑒。

  塑造孩子獨立性的美國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獨立性。在美國,幾個月的孩子就要獨自喝水喝奶,1歲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飯,2~3歲便已獨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著孩子的美國人,他們主張孩子要盡早地獨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親竟然會一聲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習以為常地、一聲不響地爬起來繼續趕路。

  美國的父母主張教孩子從小就做家務,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務勞動內容張貼出來。他們也常將某一特定任務指定孩子去干,規定其完成任務的期限;輪換著做各種活兒,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沒有興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時檢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況,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得到肯定而產生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在美國,即使是家里很闊綽的大學生,也不愿伸手向他們的父母要錢花,而是堅持一面上學,一面“打短工”。因為他們覺得去勞動掙錢并不丟人,總比完全依賴父母供養要好。一位18歲時就被父親鼓勵離家“出走”的女大學生說,她父親的觀點是,“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有兩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獨立性”。

  美國人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鼓勵多于保護,對孩子引導多于灌輸。他們要求孩子全面發展,而不是拘泥于書本上的知識。另外,家長語言的作用也是美國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極其注重的環節,他們從不使用刺激、嘲諷甚至侮辱、漫罵的語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勵的話語對待孩子。

  把餐桌當課堂的英國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們就會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步教育”了。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幼兒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向往,完全應予以積極鼓勵。英國人普遍認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的遷就造成的。他們還認定,餐桌上對孩子的“慣”,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的營養,而且還會誘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兒在長到1周歲至1周歲半時,往往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吃菜。3歲以上的孩子如進餐時不慎弄臟了桌面,家長會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來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國家長認為,此舉一可幫助幼兒學會關心旁人,二可幫助他們養成禮貌待人的習慣。在不少富裕的家庭里,5歲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飯來張口的少爺小姐,而樂于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后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家務勞動的負擔,一方面也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對孩子健康成長同樣具有正面意義。

  英國家長還教育孩子從小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環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自制飲料,并且在制造過程中還盡量不摻入可能污染環境的化學色素等化學添加劑。此外也盡量少買易拉罐等現成食品,并注意節約用電用水,因為他們經常被告知,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境的侵害。此外,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了,英國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干脆由家長包辦了,而是為其再提供一次機會。比如讓孩子洗碗將衣服浸濕了,就指導孩子再來一次,教會他避免失敗的方法。

  注重全面培養的日本

  在日本,為達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強調對孩子進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禮儀、孝親教育。

  日本孩子的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孩子離家回家都有一套禮儀規矩。為培養孩子的體貼、感動之心,父親和母親將自己的生活態度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影響。比如,母親做好了飯沒告訴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飯前,必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另外,“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日本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們信奉這樣的理念:只有讓兒童經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為了形成兒童堅韌和頑強的品質,日本人非常重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971226.html

相關閱讀:美國女婿給孩子設定的家務計劃
海外育兒:音樂使寶寶聰明
盤點流行“磨難教育”的6個歐美國家
日本媽育兒:鍛煉孩子意志
美國膽大心細是這樣鍛煉的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