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考語文:瞄準閱讀丟分點 裨補闕漏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中考復習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學語文需要激情,考語文則需要理智。為此,我們就理智地分析一下語文中考的實情,試卷分兩大板塊:閱讀(文言文)為90分,作文為60分。歷來中考語文閱讀的失分率為最高,根據近來命題的穩定性和延續性的精神,溫故顯得格外重要,所以,我們要瞄準閱讀板塊的丟分點,認真加以剖析,尋求應對方法,厘清考前思想,讓中考語文成績飛。

  文言文閱讀丟分點與對策

  一、關于古詩詞的理解

  2009和2010均有古詩詞的理解題,也就是文言文閱讀的7、8小題,第7題填空,第8題為理解選擇題。例如2009中的“王孫”,2010的“太清”的解釋,得分率很低分別為64%、61%.而第8題的選擇題的得分率也只有是78%、65%.對策如下:

  首先,認真整理中考規定的古詩詞中有典故或有特殊含義的詞語,如“太清”(《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造化”(《望岳》)、“西子”(《飲湖上初晴后雨》)、“班馬”(《送友人》)、“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萬籟”(《題破山寺后禪院》)、“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

  其次,做古詩詞理解的選擇題,可從以下方法入手:第一,從題目認識對象;第二,能翻譯詩句;第三,從作者了解背景;第四,首聯找特點,尾句悟主旨;第五,作者的心胸及抒發的情感;第六,題干不能走眼。

  二、關于課內文言文理解選擇題

  此題即是試卷文言文閱讀的第11題,2009選文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記》,2010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的內容理解為選擇題。此兩題的得分率僅為48%、42%,可以說,課內考題的得分率如此低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應引起考生的足夠注意,否則就會“大意失荊州”。

  此類題目的測試目標為,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能把握作者寫作意圖。要做到此點,必須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寫作目的,然后逐句翻譯句子的含義,最后能概括句意和段意,所以考生要做到對于中考規定的篇目內容都要深入分析,細致理解。

  三、關于課外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的概括

  課外文言文似乎是學生較為發怵的題目,因為文本是從未遭遇過。特別是對文言短文主要內容的概括,試卷上為第14題和第15題。 2010的第14題,“有人勸顧亭林徹底消滅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用原文語句回答)”,第15題“鼠嚙我稿,實勉我也”,表現了顧亭林 的心態,“五易其稿”,則表現了他 的態度。

  做此類題目,重在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第14題是分析原因的,只要聯系上下文,才能篩選出正確的信息,不需要過多的材料,用原句回答,答案是:《詩本音》第二稿再為鼠嚙。第15題雖有難度,但要從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中分析其心態和態度,進而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把握文中人物思想情感心態的答案是:積極進。酚^)。如果答題時,再能參閱注釋“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學者“治學嚴謹。”態度的答案就應該如此。

  現代文閱讀丟分點與對策

  一、關于文章的要點或主旨的分析

  2010語文卷中的說明文和記敘文閱讀題的測試目標,是“能概括文章要點或主旨”。 2010的《蘑菇轉了個彎》要求考生根據答題的“樣板”,寫出其他1、3、5三個情節。另一篇說明文的試題,要求以卡片的形式分別填寫“說明中國紅為什么這樣紅的不同角度以及內容的要點”。由于平時同學概括能力較差,主旨提煉的選擇題也就出了偏差。

  2010的兩篇閱讀材料均有給文章分析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的試題,這在以往試題中不多見,足以說明此類題目還有后續性,的考題中有可能再現。其實,解答此類題目時,如果作敘文的概括,要在記敘文整體閱讀的過程中感受語句和段落內涵,從而明確什么人,在什么時間和地點,做了什么事。

  如果是段落的概括,以《蘑菇轉了一個彎》為例,首先要梳理情節,然后根據題干所提供的樣板,情節2、4、6的概括分別如下:“父親提議上山采蘑菇”,“改摘山果買得不少錢”,“父親解惑,我去公司做保安”,如何填入1、3、5的框內的情節概括內容呢?其實就是先把六個情節的層次劃分好,然后根據提供的“樣板”來概括,此類題是常見題目。那篇《中國紅為什么這么紅》的答題是以“摘要型”解題思路來考查學生的閱讀中的概括能力,此類題型要格外關注,這也是現代閱讀概括能力的體現。主旨的歸納從2008至2010都有些要求。其出題的方式,一般為選擇題,命題者的四個選擇肢,分別是①沒有把握文章中心,②理解文意的錯誤,③理解主旨過于寬泛,④理解文章恰當。關鍵主旨理解恰當,千萬別人為拔高。

  二、關于句子和段落的表達作用

  此類題往往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如2008《輕的國旗》一文具體說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此題考的是文章內容的表達作用,必須從兩個角度回答。一是內容,凡屬于內容的答案要回答此段的材料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材料與中心的關系),答案是“描寫國際街坊節的隆重是為了表現升中國國旗的意義”。二是結構,回答第三段與上下文材料的關系,答案是“為下文升國旗的行為作鋪墊”。如果只機械套用概念,如“引出下文”、“承上啟下”,難以得分。至于句子表達作用,常見的題目是: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或什么說明方法,表達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關于人物描寫的作用

  2010的《蘑菇轉了一個彎》的考題是“文中的父親是怎樣的人”,請作簡要分析。

  題干上的提示簡要分析,就得抓住人物的描寫。從描寫中就知道父親是一個尊重孩子、講究方法、善于引導的人。決不能脫離文本的人物具體描寫,空穴來風地加上“助人為樂”、“廉潔奉公”、“艱苦樸素”、“為人正直”、“樂善好施”……等套話。所以說每篇文章的人物描寫,都有每個人的個性,決不是模子里壓出來的人。

  閱讀中的丟分點不止于此,請考生臨考前找出一、二模文言文及現代文的三種文體與此類題目相近的題型,不要光對答案,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hongkao/361716.html

相關閱讀:北京中考數學真題解析:多思考 重視應用
中考數學填空題解題注意事項須知
新高一物理學習方法:中考后的暑假如何學習高一物理
中考備考策略:優等生的中考復習方法
中考英語情景交際答題方法指導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